文档介绍: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
班会主题
预防登革热
班级
班主任
活动目标
让学生认识登革热
掌握预防登革热的小知识,提高学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
班会主题
预防登革热
班级
班主任
活动目标
让学生认识登革热
掌握预防登革热的小知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形式
学生自由发言、相关安全资料
活动准备
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如何预防登革热
活动背景
东南亚和南美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上升,我省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截至8月4日18:00我省共报告63例登革热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9例;本地感染病例34例均分布在福州市。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计生、爱国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发动群众深入开展以灭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卫生运动。
学校作为人口密集的场所很容易爆发疫情,另外我校地处山脚,背面靠山,蚊虫较多,给疫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所以很有必要做好防虫防疫工作。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目前,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二、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面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主要现象: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