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文档名称:

元明清文学一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31KB   页数:1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元明清文学一ppt课件.ppt

上传人:12345 2017/6/26 文件大小:2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元明清文学一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代文学
杂剧
“杂剧”的名称,约始见于晚唐时期。
“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概括的名称,包括各种各样的戏、杂戏。宋、金两代也都有杂剧,但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到了元代,在前代歌舞剧、滑稽剧和说唱文艺的基础上,发展为真正、纯粹而成熟的戏剧。于是沿用了“杂剧”这个名称,并用它明确地专指这种正式戏剧。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
元杂剧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戏剧样式。
其渊源:宋金杂剧、金院本、诸宫调、散曲等。
注释:
金院本:乃行院人,即***女、乐人、伶人、乞者等冲州撞府流动演出使用的戏剧脚本,故名院本。处于金杂剧的末期。
杂剧的体制
构成杂剧体制的要素:楔子、折、宾白、曲调。
折:或写作“摺”,南戏和后来的传奇里则写作“齣”或“出’。
元杂剧全剧一般分为四折,偶尔有五折或六折的。一折,略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一折之中又可分为几场。
从乐曲方面看:一折,相当于散曲的一套,所用的曲子数目不限,视剧情的繁简而定,一般由十来支曲子组成。每折最末的曲子照例用“煞”或“尾”作为一套乐曲的结尾。
在音韵方面:元杂剧产生于中国北部,故所用音韵以当时北方音为准。唱曲中,平、上、去三声通押;无入声;凡入声字,分别列在平、上、去三声内。
元杂剧所用的韵部,与传统韵文、诗词等所用的韵不同。
押韵
杂剧同一折中各曲子,押同一韵类;一般每句都押韵。如《汉宫秋》第一折:
【仙吕·点绛唇】车碾残花,玉人月下、***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
楔子
位置: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
功用:简单地交代人物、情节,埋伏线索,或加紧前后折联系。起着开场或过场的作用。也有些剧本没有楔子。
宾白
宾白: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元剧宾白,基本上用的是元代的口语;有时,也采用诗、词、或长短不齐的顺口溜等韵语。
宾白的类型:
对白;
独白;
旁白——剧本中写作“背云”。
带白——剧本中写作“带云”。唱辞中间偶尔插入几句说白叫做带白。只有主唱的脚色才可能有“带白”。
《李逵负荆》第一折
(李逵云)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
(唱)【醉中天】俺这里雾锁着山秀,烟罩定绿杨洲。(云)那桃树上一个黄莺儿,将那桃花瓣儿啖阿啖阿,啖将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我曾听的谁说来? 我试想咱:——哦!想起来了也,俺学究哥哥道来。(唱)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云)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 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做笑科,云)你看我好黑指头也!(唱)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云)可惜了你这瓣儿,俺放你趁那一般的辨儿去。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儿。(唱)早来到这草桥店垂杨的渡口。(云)不中,则怕误了俺哥哥的将令,我索回去了。(唱)待不吃呵,又被这酒旗儿将我来迤逗——他他他,舞东风在曲律杆头。
题目正名
位于全剧最后,在散场时念出来的。
形式:多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并以末句中几个关键字作为本剧的简名。如《窦娥冤》(《古今名家杂剧》本)最后的题目正名写作:
题目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
正名汤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