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真菌检测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42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真菌检测方法.docx

上传人:lsm0919 2022/7/20 文件大小:4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真菌检测方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真菌检测方法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中,置37℃中培养24小时,长成绒毛样菌丝,未见其它细菌生必须特别注意的是,有几类生长特别快、菌丝很多的菌
,则必需在48小时以内计数,否则菌丝就会覆盖整个平皿,无法准确计数。这类菌主要有:毛霉、根霉、犁头霉、共头霉、木霉等湿度较大的样品,这类菌污染较多,检测这类样品,应提早观察记录。
5 最适计数范围
  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丝组成,相当扩散,在直径9cm的平皿里,菌落数稍多就相互交叉重叠,影响计数,但数量太少又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选择适当的稀释度计数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对这方面作了一些观察研究,首先是将实验菌株的斜面培养物制成含有约106个/ml的孢子悬液,并用血球计数器在显微镜下准确计数,然后将饱子悬液作10-1~10-6倍稀释,吸取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接种于PDA,25℃培养5天后计数。30种常见霉菌的两种不同计数方法所得结果比较显示,大部分菌株每平板含有10~50个菌落的稀释度时的计数与显微镜计数结果最接近;有近一半的菌株,每个平板含50~100个菌落已较难计数,而大部分菌株,超过100个/平皿或小于10个/平皿的计数结果就与显微计数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应尽量选择10~50个/平皿的稀释度进行霉菌计数。而对上述提及的菌丝很丰富、菌落特别扩散的毛霉、根霉、犁头霉等菌株,则应在更少的范围内计数(30个/平皿以内)。为控制霉菌的生长速度和菌落的生长范围,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抗生素,如***霉素(50~100mg/L),金霉素(20~100mg/L),庆大霉素(50mg/L),土霉素(100mg/L)等。
  6 霉菌检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由于霉菌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中间又需要多次观察,因此实验前一定要作好实验计划,明确观察记录的时间。
   霉菌孢子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室平静,减少空气流通;操作时手脚要快,动作要轻,特别是培养过程中,如果观察时动作过大,早期生长出的霉菌孢子就会在培养基内扩散,形成新的菌落,导致结果不准确。
   实验前应认真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包括操作人员手指、实验室空间、实验台等,实验后应第一时间将有霉菌的培养物高压灭菌,防止进一步扩散。
   对使用的菌株的生理、生态、形态、毒理、致病性必需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好相应的防扩措施,防止污染其它物品。
涂片镜检分别取l5 羽鸡肺部或气囊有结节
的病料,将结节用2 片载玻片压碎后分开,再用镊子
调匀,革兰氏染色后盖上盖玻片,置高倍镜下观察。
结果在暗视野下可见到大量的分隔菌丝, 气囊上的
结节除可见到菌丝外, 还可以见到散在的蓝色球状
孢子。
分离培养挑取典型病变结节接种于血液琼
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 ℃温箱中培养。24 h 后可
见到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绒毛状菌落,48 h 后菌落增
大,60 h 后转为淡绿色,72 h 后菌落转为暗绿色,一
个星期后呈黑褐色[4]。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涂片镜检,
可见到曲霉菌的形态结构(菌丝有隔,末端膨大成球
状,球上有小梗,有的梗上有孢子存在,状如花冠),
符合曲霉菌的特点。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再结合病史调查、现场观
察、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确诊为禽曲霉菌病。
(一)直接检查 是最简单而重要方法,浅部感染真菌的病变标本如毛发、皮屑、甲屑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盖玻片微热熔化角质层,再将玻片压紧,用吸水纸吸去周围多余碱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见皮屑甲屑中有菌丝,或毛发内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癣菌感染,但不能确定菌种。深部感染真菌标本如痰,脑脊液亦可做涂片用革兰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负染色(隐球菌)观察形态特征。 (二)培养检查 本法可确定菌种,辅助直接检查不足,通常用沙保氏培养基(22~28℃),深部真菌可用血琼脂或脑心葡萄糖血琼脂37℃培养,或根据不同菌种运用不同培养基,如孢子丝菌可用胱氨酸血液葡萄糖琼脂,必要时运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反应,同化试验等进行鉴定。 (三)免疫学试验 近年来有许多方法用于检测深部感染真菌的抗体,作辅助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念珠菌、曲霉菌。但系统性感染患者常因免疫功能降低不出现抗体;而且许多真菌间抗原性有交叉反应;有的产生抗体后维护时间较长,正常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则必须结
合临床情况分析结果才能作出恰当的诊断。 由于上述检测抗体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及深部真菌感染时,早期培养阳性率甚低,晚期则多于失去治疗时机,因此用免疫学方法从血清或其他部位检测真菌抗原,对早期诊断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