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文档名称: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ppt

格式:ppt   大小:1,026KB   页数:8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21 文件大小: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
第1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目录
一、概念及现状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
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四、医院感染诊断要点
五、手术部位感染发生过程
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四、医院感染诊断要点
(二)病原学特点
感染病原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患者菌群,如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等,以及远距离感染灶病原菌播散。外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手术人员:如污染的手术衣、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外科手消毒不合格;手术室环境和通风,以及手术部位使用的器械、设备和材料等。
第15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四、医院感染诊断要点
病原学特点:美国2006-2007年资料显示,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不同的切口分类,病原菌有所不同。清洁切口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非清洁切口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细菌。随着耐药形势的日益加剧,由MRSA等多重耐药菌所致的SSI越来越多。
第16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手术部位感染(SSI)诊断
(三)SSI分类:
1、浅表切口感染
2、深部切口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第17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1、浅表切口感染
概念:
手术后30日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
第18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1、浅表切口感染
诊断要点:仅限于涉及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第19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1、浅表切口感染
不列入切口浅层组织的手术部位感染:
、针眼处脓肿(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切开术或新生儿包皮环切术后部位感染;
、感染性烧伤创面;
、延伸至筋膜或肌层的手术部位感染。
、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第20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案例:
案例1:患者甲,于2009年2月2日以化脓性阑尾炎诊断入院,入院当天急诊行阑尾切除手术。 2月6日,患者切口红、肿、热,有脓性分泌物。
案例2:患者乙,于2009年2月2日以化脓性阑尾炎诊断入院,入院当天急诊行阑尾切除手术,2月6日,患者切口无红、肿、热痛,引流管内排出的引流液为脓性分泌物。
以上2例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第21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案例分析:
诊断思路:
化脓性阑尾炎穿孔为感染性手术,但其感染部位为腹腔,如果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即说明手术过程存在问题,导致手术部位被腹腔或环境中的细菌所污染,故应为医院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
诊断:
案例7为医院感染——浅表切口感染;
案例8为术后抗感染无效,不属于医院感染。
第22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2、深部切口感染
概念:
无植入物手术后30日以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层软组织(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第23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2、深部切口感染
诊断要点: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同时病人具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之一:有脓性分泌物,发热(>38℃)局部疼痛或肿胀.
、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或影像学发现切口深层组织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 临床医生诊断为切口深部组织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第24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3、器官、腔隙感染
概念:
无植入物手术后30日以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器官、组织间隙)的感染。
第25页,讲稿共84张,创作于星期一
(三)器官、腔隙感染
诊断要点: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引流或穿刺有脓性分泌物。
、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或影像学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其他证据。
、由临床医生诊断为器官/腔隙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