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太极拳论》精解.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极拳论》精解.doc

上传人:住儿 2022/7/2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极拳论》精解.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太极拳论》精解
张 方其实我下工夫修炼太极拳并非很早,应该是在1988年结识了王辉璞先生之后。虽然我早在1975年,就在北京东单体育场跟人家学过杨家太极拳,但一直也没下过真功夫。那时候注重的是实战,每天练的就是八卦、形意和拳击,后来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人的***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10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其实真正决定实战搏击胜负的还是力量和速度,尤其是那种下手不容情的性命相搏。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太极拳修炼的耄耋有可能御众或战胜青壮,但必须是在双方搭手的状态下;即使是这样,也只能借劲将对方发出或摔倒。如果太极耄耋与会武功的青壮年放手一搏,则必败无疑!不信?那就试一试吧。
太极拳也并非不练****力量和速度,仅我修炼过的太极内功就有神佑通备、太极桩、太极大杆、太极朱砂掌和九宫圈等,而真打实做的烂采花,则要求能在斗室里瞬间转换,没有速度能行吗?我那时追求的是能在三分之一秒发出震透对方内脏的松弹劲。
至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则是王宗岳先师对于武学最高境界的憧憬,自古以来谁又能真的“所向无敌”?所以我说:太极拳是文人武学,因为有太多想象的浪漫色彩。因此我推测太极拳应该出现在明代禁武时期,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已经初现端倪,尽管那时还不叫太极拳,但显然已经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用相对文明的推手切磋取代民间擂台的血腥比武。所以这种靠发放定胜负的较量方式才得以在人文荟萃的城市和集镇中传承下来。
原文:立如枰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者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辉璞先师的拳谱写的是“立如平准”,因此他的诠释道:身躯一站要像天平秤物一样的准确。而姚继祖先生认为“枰准”是一种博具,上下一体,旋转自如,一动无有不动。
至于“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一句,一百年来争议最多。先看看辉璞先生所藏的拳谱:“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浮为病,弥满腾虚,与重不一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还有很长的一段文字,都是谈论“双重”及“偏”与“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