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
(4)  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
(5)  从景观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敏感对象上,预测和评估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及出现的频率与风险程度,寻求最佳预防对策方案。
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项目四:
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两大类。
经验方法主要是在统计、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预测。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
A
y
x
B
Z
X
Y
范围?
因子?
计算点
污染源清单
气象条件
地形条件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选择预测模式。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污染源
▲
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
(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
。
、三级评价项目
~。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小时平均和日平均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面。
在目前评价中选择不利气象条件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从全年每小时和每日计算出的小时和日平均地面浓度中筛选出的最大落地浓度所对应的气象条件。对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只需模拟一小时的最大地面落地浓度和位置。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三级评价项目
.。。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
对于新建项目应该预测该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并叠加环境现状背景值,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预测本期工程和改扩建全厂的环境空气质量,并用后者叠加现状背景值和减去改造后的削减量,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项目建成前后,评价区域内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即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和区域内将要淘汰的项目引起的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