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doc

上传人:tiros009 2022/7/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
宋广林摘要: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是线平面性,也是中国画形式与语言的灵魂,都是以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线造型的手段方法具有更强的容纳笔墨性,并融合了书法中线之长短、虚实、轻重、顿挫、强弱的因素,达到“书画方绘画造型表现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都有以线为造型的情形,但因其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线的本质含义的区别。在西方绘画中,有很多大师对线情有独钟,使之成为界定对象轮廓的重要手段,并有相对的独立笔触感。
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形象,中国画自其产生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烙印,承载了政治、审美、文化的使命。中国画的认识方法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主客观统一的合二为一。对于意象来说,线是在中国画中落实意象的最佳手段,只有用线作为造型手段,才能够在宣纸上最自由地“造物在我”,才能落实到由眼到心中的意象的独特造型手段。在传统绘画中,无论表现神仙鬼怪、历史人物或是花鸟翎毛,再或者是屋宇瓜果,线条或单纯明快、或遒劲连绵、或轻松淡雅、或工整繁密、或热烈愉快、或肃穆庄重,皆能形神兼备,通过用线的长短、强弱、轻重、曲直、顿挫、虚实塑造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
最初,中国画被赋予沉重的历史责任与政治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②线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政教功能。无论是高古游丝描,抑或是其他的手法,它在表现对象意象美的同时,更表达出统治阶级对人民“明劝戒、褒忠贬奸”的警示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绘画更多地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时,线造型的手段和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无论是“传神写照”,还是“骨法用笔”,都开始被画家们融入到更多的精神含义和审美取向。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用高古游丝描,表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则展现了欢快愉悦的踏青郊游的贵族生活;一幅幅线条流畅,画面精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绚烂以及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想,也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活力。
对于线造型的形式探索,历经各朝各代的继承发展,在宋代花鸟画的写实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使得从中国画艺术到写真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其含义与性格都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更加阐明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客观的理性精神。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其是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作品,对线的发展可谓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即把线本身作为一种审美要求加以表现,同时使线成为绘画造型的骨得以体现。谢赫的“骨法用笔”成为对线的优劣品评标准的金科玉律,并逐步延伸到山水和花鸟画,也延伸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骨气”、“笔法”的理论观点。即线的形态是对物象本身特征进行综合感觉的符号抽象――程序:一类是压力均匀,线型变化粗细微妙,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另一类实行比较快,压力不一致,线型的变化较为丰富。无论是尚工或尚意,最终都归结为“画者从于心者也”的有我之境,都是对线在绘画中作为造型手段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以线造型的中国画既体现出强大的视觉表现力的宽容性,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炼与概括。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不同的笔迹亦体现出不同的视觉传达和心理效果。中国画的线在描绘客观对象世界时,既不能如实地表现光感明暗,又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