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融学重点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4个阶段,有过4种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人类发展史上的货币形态十分繁杂。其货币主要形式有:实用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有着实物货币无可比拟的优势;①价值高;②易分割;③易保存。历史上,曾经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有金、银、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商代出现的铜贝是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货币的实质: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现实中真真实实的货币);支付手段(货币及其货币符号);贮藏手段(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货币,且为硬通币);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在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中,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它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相符,这是本位币的基本特征。本位币以下特点:①自由铸造;②无限法偿;③磨损公差。而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在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①辅币和本位币可以自由兑换;②辅币实行限制铸造;③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其形态上来看,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换的信用本位制。
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而名义价值低的货币(良币)必然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但名义价值高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只能流通一种货币。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货币,在金属流通条件下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资本使用权的借贷行为。信用的3个基本要素是:信用主体、信用工具和时间间隔。
信用形式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信用工具是具有一定格式并准确记载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偿还日期和偿还额,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能有效约束双方行为的书面信用凭证。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信用工具的特征:①偿还性;②流动性;③收益性;④风险性;
信用工具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信用工具和长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是指一年期以下的票据和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票据一般分为:汇票,本票,支票。本票由出票人签发,按其出票人身份标准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也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支票一经背书即可流通转让,具有通货作用。
长期信用工具又称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面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券,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能定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长期信用工具主要有股票和债权。股票是由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所有权凭证。而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债券一般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