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鲁迅
第一篇:鲁迅
鲁
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
(二)
《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
《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这样的战士》《复仇》其
一、其二《求乞者》
8
○
3自我命运与形象
《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
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
9
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
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
《论“他妈的”》《论照相之类》
②
“推背式”思考方法
《小杂感》
10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二.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①注意人物刻画。运用白描和画殿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藤野先生,长妈妈等。
②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记事怀人饱含
11
感情,常有凝练而感情浓郁的抒情或议论文字,在往事追叙中杂以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嘲讽。
③文体多样,文笔朴实优美。或重在写人;或以记事为主,或夹叙夹"写法。
一.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一)"表现的深切"一-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C、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12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议,杂以杂文笔法。
三.略评《野草》的艺术风格。
1、大量采用象征的暗喻的表现方法,是《野草》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象纷呈,扑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