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7/2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写赐予它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寄予自己内心饱满浓烈的情思,后经过广泛的应用,这些事物慢慢进展为独特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许多特殊意象,“梅雨”这一意1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写赐予它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寄予自己内心饱满浓烈的情思,后经过广泛的应用,这些事物慢慢进展为独特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许多特殊意象,“梅雨”这一意象便是其中之一。梅雨初次被运用到文学中是在南北朝时期,后经过历史的变迁,与梅雨相关的文学创作不断增多,又因其独特的气候风格于江南环境珠联璧合,“江南梅雨”的文学表述使得梅雨成了表达离别感伤以及表现江南美丽风景的重要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自然风光;意象

古人对与自然风情尤为宠爱,初夏秋冬,风霜雨雪等等都见诸与古代文人笔端。而通过对三四五月之间江南梅雨之景的描写,寄予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梅雨成为了一种情思丰富的意象。

一、梅雨意象是如何形成的

2
1、梅雨概念的起源

梅雨的概念最早出自西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这一著作中的“黄梅雨”,其中只有对梅雨消逝的季节以及特点的简洁描述,并没有申明其名称的由来。及至初唐时期,在《初学记》中有“《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江东呼为黄梅雨“的记载,首次对梅雨名称的来源做出了解释。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梅雨并没有进展成一种文学意象,而仅仅是一种一般自然现象。后来,经过更多的文学创作的运用,使得梅雨的所呈现的意境广为大众接受并传诵,梅雨才真正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而存在[1]。

2、梅雨意象的初步形成

梅雨在诗歌中的第一次运用,消逝在庚信的诗句“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中,这句是描绘的是江陵地区麦子成熟季节阴雨不绝的景象。这首诗的消逝标志这梅雨这一意象的初步形成。虽然在这首诗中,“梅”和“雨”都不是描绘的重点,梅雨也并未作为一种意象被文人广泛使用。所以,在这一时期,梅雨的文学意象只是初步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轮廓。
4

3、梅雨意象的基本完善

直到唐朝,“梅”与“雨”之间的搭配才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并被古代文人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延长。例如,在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来宾》一诗中有“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的记述。徐寅的《送王校书》中也有“江南梅雨湿江蓠,此处烟香是此时”的句子。梅雨已经成为夏季的代表风景。除此之外,柳宗元《梅雨》以及司空图的《长亭》则赐予了梅雨心灰意冷,孤独无依的情感。由此可见,梅雨已经进展出了更加饱满深刻的象征意义,与孤独,苦痛等情感相互结合,使得梅雨的文学意象得到完善和补充。

二、梅雨意象中包含的丰富内涵

1、古代文人对梅雨的描写不断细化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重心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气候以及地理风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梅雨在这一时期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文学创作中。例如,陆佃的《埤雅》中就对梅雨的消逝季节、特点、分布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罗愿在《尔雅翼》中称梅雨“连日不觉,衣物皆裛”也可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