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4 月迹
*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月亮会走路吗?
月亮走路会有痕迹吗?
月迹是指的月亮的足迹吗?
月亮的足迹会出现在哪里呢?
睁大聪慧的双眼,
展开想象的翅膀。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了。
爬
拟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爬
溜
品读课文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慢慢儿
形象地写出了月亮逐渐移动,爬出镜子的动态美。
品读课文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怎样读好描写月亮有趣、好玩的动态句子呢?
品读课文
设身处地,带着人物的心情来读。
中堂看月
院中赏月
河边寻月
月迹:
品读课文
院中赏月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满满的
写月亮的满圆。
银银的
写月光的洁白。
玉玉的
品读课文
月亮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粗粗的
写桂树的粗壮。
疏疏的
疏疏的
写枝叶的稀疏。
累累的
写花骨朵儿的繁多。
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请对比朗读月亮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
感受月亮的顽皮可爱和静态的恬静柔美。
品读课文
你对月亮上的月宫、桂树、嫦娥有过哪些神奇的想象?
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
好像我们真的在院里的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掀刃儿上找到月亮,感觉美妙极了。
中堂看月
院中赏月
河边寻月
月迹:
品读课文
河边寻月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品读课文
河边寻月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它。
品读课文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它表达的含义是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属于我们。
河边寻月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一次寻月,月亮带给大家如此新奇、有趣的感受,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秘诀呢?
作者将月亮的变化过程一步一步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觉特别美妙。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动人,感受细腻。
作者通过静态的描写,动态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月亮的美妙。
品读课文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通过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品读课文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疑惑吗?
“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这是为什么?
“月亮是每个人的”?
小组合作探究
“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这是为什么?
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小组合作探究
“月亮是每个人的”?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奶奶这一人物是作者有意塑造并寄托着自己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己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品读课文
月迹
中堂赏月——失望
院中望月——喜爱
树下争月——渴望
河边寻月——惊喜、满足
月亮到处都有
美无处不在
结构梳理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