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doc

上传人:书生教育 2022/7/2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 本诗所要重点颂扬的对象, 正是由 “荣”
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
四两句诗对原草绽放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衰弱本质
已现;“吹”而“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
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

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坚韧破土,勃然吐绿。若是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白诗不论在境界的阔大,风力的遒劲,
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只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能够说,“野火”二句气派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单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拥有普遍意义的主动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拥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以后在中国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赐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正本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详尽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忧如从天
涯飘来的芬芳 ( “远芳” ),有始终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有
明朗的光明 (“晴”),更有显明的动感与富饶的情趣 (“侵”)。
“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
则在暗传着送其他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广阔壮丽、生机盎然、
诗意浓烈的古原春光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并正面描绘送别。“王孙”,贵族,借指诗人的挚友。“萋萋”,草盛貌,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其他愁情。更有人认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

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仿佛并不见怎样的“愁”,更不“令人断肠”,反倒显得爽朗而主动。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并经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
闻,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延誉”,使白“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系甚少或许构造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原委应该怎样来说明这一现象呢?
首先,前二联咏草,形神兼备,神完气足,完全能够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
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