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早下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讲授课时数2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 的概念和综合自 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 15、16学时)
一、海陆分布
二、海陆起伏曲线
三、岛屿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 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 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
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
一、早下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 掌握构造运动、地质 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 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 地壳工
“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 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 :地质出版社,1984.
.、:科学出版社, 197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第1~8课时)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 92种,并有300
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
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
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岩石 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
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 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产状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品质结构、显品质结构、斑状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
构造
(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
岩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综合分类:
三、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机物
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 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 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 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四、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 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具形成的岩石即
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 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
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 岩、糜棱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 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 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 岩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 9~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