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治疗性疫苗
第1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病毒方面,则已开展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纯疱疹病毒(HSV),乙肝病毒(HBV)感染等的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此外还研制了针对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的治疗性疫苗。
广义治疗治疗的一部分。
如卡介苗主要用于非特异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但作用较弱而被用作一种协同治疗,联合用于肿瘤病人。除卡介苗外,短小棒状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以及其他的一些细菌均曾被用作非特异的治疗性疫苗。
第13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二)细菌型治疗性疫苗(bacteria curing vaccine)
细菌性感染因有抗生素等治疗,可以控制,故治疗性疫苗仅限于少数几种慢性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及布鲁氏病等。
20世纪初,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疖及痈,Wright采用自患者分离的加热灭活的葡萄球菌为治疗性疫苗,获得成功,奠定了细菌型治疗性疫苗的基础。
第14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1986年Convit曾报道联合使用灭活的麻风菌苗与卡介苗治疗300名麻风病人,结果可使60%的严重麻风病人病灶中清除麻风菌,并且降低了复发率。其机制为病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得以提高,并不再对麻风杆菌处于耐受状态。
伦敦大学医学院的Stanford,从乌干达的土壤中分离了一株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vaccae),并用灭活的该菌苗联合药物治疗结核患者,联合疗法使87%的患者治愈,而单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仅有78%治愈。
近来,已经开始研究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性疫苗。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为慢性,加上长期用药后总会发生耐药性,开展这一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第15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16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病毒型治疗性疫苗
(virus curing vaccine)
在病毒型疫苗中研究的最多的是:生殖道单纯疱疹的治疗性疫苗,慢性乙肝治疗性疫苗,HIV感染的治疗性疫苗。
目前这些疫苗已有临床研究的资料。此外,也有学者在研究HCV,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并认为有可能用于治疗患者。
第17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1.单纯疱疹治疗性疫苗
1987年Stanberry 等在豚鼠的生殖道模型中发现,用HSV作预防性免疫,不仅可预防HSV感染,还可减少75%的病毒发作的次数与缩短病期。用克隆表达的HSV糖蛋白gD2也同样有效。实验中,疫苗明显地诱生了对HSVⅡ的中和抗体,并且使对gD2的抗体效价增高了4倍。由于抗体的效价并不与HSV的复发呈相关性,认为疫苗的效果可能与细胞免疫或细胞因子有关。治疗性疫苗可以改变病毒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的病程。结果还提示可进一步修饰gD2抗原,或改变佐剂以提高疗效。
第18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治疗性疫苗
HIV感染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免疫缺陷,最终发生致死的严重后果。 HIV的包膜抗原成分gp160曾经克隆表达后,先用于正常人体,证明无毒性,以后1991年用于治疗30名处于HIV感染第1、2期的患者。
第19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最近,除gp160外,其他的HIV的包膜抗原,如gp120,p24病毒样颗粒、重组的金丝雀痘病毒gp160等疫苗均仍在研究中。
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Valentine等已报道,用多种药物先治疗,再用灭活、但去除了gp120的疫苗免疫,可诱生强而显著的对p24的细胞增殖应答(Hoff,1999)。这些发现又一次激发了对HIV治疗性疫苗的研制热情。
第20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可引起皮肤疣,生殖道疣等,其中的某些类型是潜在的致宫颈癌的病毒。1999年已报道美国学者用HPV的L2E7融合基因表达蛋白治疗25名生殖道疣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应用重组表达的HPV蛋白与Aldrogel(氢氧化铝类)共免疫,25名患者在治疗后8周完全清除了生殖道疣。
第21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四)裸核酸型治疗性疫苗
(naked nucleic acid)
1993年经Merck公司在流感病毒预防性疫苗的研制中证实,裸DNA确有免疫原性后,已成为全球疫苗研究的最热点。作为治疗性疫苗,裸DNA已被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传染病等。
(DNA疫苗)的优点
(1)诱生表位-靶向免疫应答
(2)扩大免疫原性的幅度
(3)诱生CTL
(4)便于加入免疫调控因子
第22页,讲稿共47张,创作于星期二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