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文档名称: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ppt

格式:ppt   大小:9,002KB   页数:1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ppt

上传人:我是药神 2022/7/23 文件大小:8.7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
空心村
经济上,空心村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除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乡(镇)政府的所在地,是村镇组群体系的中心,又是村与县域之间联系的桥梁,其经济联系半径一般不超过乡(镇)域的范围,服务人口约为2万-4万人,服务半径约5-10km,其布局的地域广度应是一个乡(镇)的土地使用范围。
村镇体系: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特点要求如下:
2、与各级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①要与各级土地使用范围的确定相协调。各个不同层次的村镇类型、数目、规划及布局形式要与土地使用单位的经营方向、管理体制、数目和土地面积相一致。
②要考虑用地的集约性。在农业生产用地中,一般把果园、菜地和费工、耗肥的经济作物种植用地称为集约性用地。为缩短劳动力下地、运肥和农业机械空运转的距离,村镇应布置在集约性用地附近。
③要与农村道路网、灌排水系统规划相协调。村镇和生产经营中心是农村货运、客运的主要目标,它们要尽可能分布在公路或主干道路的附近。村镇内的供排水规划也要与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灌、排系统的布置相协调。
3、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集团式、卫星式、自由式)
集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平原地区的综合型村镇布局。
优点:布局紧凑、用地经济、工程投资省、施工较方便,还便于组织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因布局集中、规模大,造成劳动半径大,出工距离远。
卫星式:它是分级布局的一种形式,也是由分散向集中布局的一种过渡形式。
优点:现状和远景相结合,既能从现有生产水平出发,又能照顾到生产发展对村镇和生产中的布局的新要求。
自由式:它是我国在丘陵山区村镇体系布局的常见形式。
特点:一方面受地形、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痕迹。它对组织大规模生产、改善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十分不利。
4、村镇规模
村镇规模与其类型、布局形式有关,并受耕作半径(居民点中心距耕地边缘的最远距离)和生产、管理水平制约,受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村镇规模、耕作半径过大,超过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对生产不力。机械化水平高低、不同的作物生产对耕作半径要求不同;(林业和经济作物不同)
因地制宜,兼顾生产和有利于农民生活两方面的要求。(规模过小,不利于学校等文化福利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工业等的发展)
人多地少的地区和水稻产区,耕作半径小,,;
北方地区以小麦为主,-;
人少地多的地区,黑龙江、吉林等,旱地为主,半径2-。
5、






6、主要公共福利设施的布局
主要公共福利设施的布局是指服务半径超过本乡(镇)行政管辖范围的村镇主要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布局,例如学校、卫生院、影剧院、主要服务行业的建筑和其他公共设施等。
主要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布局,要考虑村镇的类型、规模及服务半径,以及对原有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充分利用等因素。同时尽可能的要布置在服务范围的中心。
乡(镇)域村镇体系布局规划方法
1、区域结构分析法P38
基本任务是根据地域的优势条件,确定理想的地域经济开发模式和空间经济结构框架。
而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托现状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合理组织乡(镇)域范围内村镇群体的发展及其空间组合,以达到目标和要求。
因此,必须运用从区域—村镇—区域的观点,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区域分析。
2、地理综合平衡法P38
就是从一定的国土区域各生产部门对村镇的发展条件、要素及其各组成部门的影响着手,也从研究村镇体系的整体着手,把部分与整体、部门与区域、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
3、系统工程研究法P39
村镇体系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综合体,是自然、经济、技术三结合的产物。
系统工程研究就是把村镇体系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如自然环境系统、经济建设系统、物质联系系统等。同时各系统还可逐阶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不同职能分工结构、不同空间地域结构。
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各个系统的功能和它的部分效应,掌握整个体系规划系统的结构和它的整体效应,从整体上和它的子系统上个面把握村镇体系的特点。
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总体规划是村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的整体布置,是村镇详细规划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