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docx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22/7/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6
一、建筑布局
清代会馆位于黄龙滩老街的上街中部,依街面走向和地势开放,居丑向未临街而建,大致呈坐东北面西南向(坐北向南偏西约30度)。其东边为余家老宅,西侧为由清代湖北黄州八1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6
一、建筑布局
清代会馆位于黄龙滩老街的上街中部,依街面走向和地势开放,居丑向未临街而建,大致呈坐东北面西南向(坐北向南偏西约30度)。其东边为余家老宅,西侧为由清代湖北黄州八县商人集资所建的黄州会馆。武昌会馆是黄龙镇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会馆为三进四合院式,接受典型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整体上呈长方形,面宽约21m,进深约80m,总占地面积超过1600m2,现遗存建筑面积约960m2。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自前向后有门殿、戏楼、拜殿、前殿、正殿等建筑(戏楼、拜殿及庭院今已被拆除),依功能和空间特征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该会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建筑群组受北方四合院落形式的影响,以间为基本单位,围合成多进院落,中轴对称,体现出明显的主从尊卑关系;同时院落形态受江汉地区建筑形态的影响,不以追求宽大为目的,而更像调整小气候的天井。
。该建筑群现存最早建成的单体为1792年冬建成的正殿,1845年冬建成的前殿为最晚建成的单体,建设过程连续50多年。在半个多世纪里,连续了建筑群总体规划的完整和建筑风格上的基本全都。
“风水”和环境的灵敏应用。建筑群背倚四大坪山,面对堵河河谷,纵向开放布局,以求“聚财、纳气”。建筑群依据环境特征接受丑山未向,镇外的四大坪山主峰处于正殿后方(若接受常见的子山午向,则正殿后方正对四大坪山两峰间垭口)。
,整组建筑依地势高差,在保持场地整体基本平整的基础上,自前向后略有上升,以便于排水系统的组织。
二、建筑设计
除了前述的整体特点外,会馆在功能布置、构造、装饰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功能布置
会馆的前部区域是门殿,建筑面积约200m2。门殿作为沟通建筑内外空间的纽带,融大门及仓库功能为一体,中部明间一穿堂式门厅用作建筑群的出入口,两侧次间和稍间是库房。为满足库房采光和防盗的双重需要,库房建成重檐,窗开在两重檐之间。戏楼和拜殿组成会馆中部区域,主要功能是会客与观演:一些武昌籍商人把部分生意往来支配在会馆进行;闲暇之余,众人则可聚于院内,观赏戏楼上演出的精彩戏曲。圆满的是戏楼于1983年被拆除,早已荡然无存,在原戏楼至拜殿南纵墙的地方建成一栋六层住宅楼,切断了整个建筑群。因年久失修,拜殿特别破败,大部已坍塌,仅存部分墙体和梁柱等构件。前殿和正殿组成会馆后部区域,保存较为完整,现有建筑面积约450m2。前殿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每逢年节和祭祀之期,武昌籍士绅商人等众同乡面对大殿祭祀屈原。正殿是学堂,正殿两侧的耳房则是居住之用。后来会馆慢慢成为余家的祠堂,成为黄龙余氏进行家族祭祀和处理重大家族事务的场所。
(二)建筑构造
门殿建于1819年,是整组建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门殿平面布局为三柱九檩,面阔五间,,。门殿明间为抬梁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