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探讨
张汉涛 京津冀三地拥有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2012年三地共,不仅不利于其自身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区域分工合作与发展。
产业结构趋同与产业链断裂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产业格局影响的必然结果,但追究问题的根源还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合作没有得到有效而深入的展开,区域内各城市、各地区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区际分工弱化和无序竞争导致这一结果。
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断裂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中心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与周边城市经济落差很大;北京、天津两中心的产业发展定位较高、速度较快,但由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滞后,因而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就会很大,导致在整个区域内根本无法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其二京津冀三地相互间整体协调的意识不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了着产业链的形成和有效衔接,既缺少形成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所需要的政府推动力,也没有珠三角地区发育程度较高市场;此外加之京津两中心城市产业链建设主要着力于消化本地区企业产品,因此种形式的产业链也就根本谈不上对产业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作用。
京津冀三地在产业梯度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依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出于各地区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一地区相对落后或者不再具比较优势的某些产业可以向其它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转移,成为其它地区相对先进或者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并进一步提高产业吸纳方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因此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减轻负担,着力来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后进的地区则可以以较低成本引进较先进的产业与技术,用“后发优势”尽快提高自身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成功主要在于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区域周边的发展,结果在实际过程中不但形成了较紧密的产业链条和产业梯度、实现了城市间的良性互动,还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反,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相对封闭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资源抽取造成了周边地区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发展又无形中遭到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制约。在京津冀区域,大城市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其它城市不能很好的进行衔接,这样不仅导致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力不强,同时,也决定了周边城市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 三地在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京津冀地区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同时也没有区域内便捷的路网和物流系统。这就使得整个区域内产销两个环节难以联系起来。这种局面势必会危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京津冀区域,铁路与公路网络都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部放射,使得关内外交流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流均必须经过北京或者天津。这样增加了过境运输的需求,干扰了北京和天津两大核心城市的交通体系的顺畅运行。除此之外,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和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仍然十分不便,尤其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到河北省南部的交通网络要远远滞后于相互间的经济关联度,这就导致了其相互的经济合作进程速度提不上去。除此之外,天津港作为京津两大核心城市共同的出海口,本应在北京的出海发展战略上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天津港在行政上隶属于天津,两城市协同机制不通畅,“京唐港”的建立就是基于北京利用天津港不便的状况。京唐港虽投入巨资建立起来了,北京与津唐港之间的距离超出了京津距离一倍,再加之京唐港本省港口优势不明显,以至于北京的货物仍然大部分还是从天津港出海。唐山的某些货物、如唐山钢铁公司的货物也要从天津港出海。可见津唐港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即使如此,京唐港在十五期间扩大投资10个多亿建设第二个港池,天津港,黄骅港也都不断实施几十亿的大项目,这样的港口投资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
港口建设项目紧凑且超前,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北京到河北东部(唐山、秦皇岛)、河北南部(石家庄、邢台、邯郸)、河北东南部(沧州、衡水)等地区的城际高速铁路的项目启动缓慢,既影响北京的专业技术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向河北省流动,同时也制约了京津核心城市对落后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要求京津冀的需要紧密合作来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三、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对策
京津冀整体规划纲要中最三座城市的定位已经明确了三地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中对京津冀三地区的产业分工也做了明确的界定。北京借助资金、技术和金融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天津借助滨海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