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doc

上传人:熙凤 2022/7/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赵金鹏 张晓薇 赵龙武 摘 要: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受“三农”资金投入渠道不畅?金融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因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目前,几乎是农村信用社独自支撑着农村经济的信贷供给。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规模较小,信贷资金组织?筹集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质量不高,其自身信贷规模的有效扩张较难,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快速增长,致使大量农村资金外流,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扩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压力加大。 农业贷款投入总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的矛盾和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的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将在相当长时间里存在。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系统大都撤消了全部信用站,使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加薄弱,既造成了农民存贷款的极大不便,又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农民的传统优势。
(三)金融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发达。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是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是更好的服务“三农”的基础性服务工作。但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网络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质量和效率。近年来,人民银行大额实时和小额批量处理系统及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相继上线运行后,农发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均成功接入,并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各自对其行内系统进行了改造,使得农发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行内系统逐渐完善,系统功能和网络安全性越来越高。但是邮政储汇局系统运行的邮政储蓄与邮政汇兑业务系统,在对私业务方面虽有网络优势,由于因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与支票影像系统,使得其在对公资金清算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村信用社行内系统建设进展较慢,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完整的结算网络,农信社系统内不能通汇。二是农村金融产品严重匮乏。目前,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大多只能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而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以及代销国债?基金?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在很多地区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金融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金融意识差。在很多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金融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农民缺乏起码的金融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到信用社贷款搞农业生产。据中国银监会对全国10万名农民和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要贷款可以得到满足,%%的农村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的农村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而认为“过于繁长”%%。农村金融市场明显处于卖方市场,%%的农村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四)经营主体分散,加大融资难度
目前,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呈高度分散状况。由于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既增加了在金融机构的融资难度,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成本。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农村信用环境普遍不佳,部分农民的信用意识比较差,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比较普遍,有关统计显示,,增大了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减弱。到2007年末,,只有7072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户没有获得贷款支持。
(五)贷款保证能力差,导致农民“贷款难”
总的来看,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农民贷款担保和保证能力差是导致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大多发放抵押?质押贷款和联保贷款,信用贷款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而实际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多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