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音乐专业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声乐技巧中的矛盾
1 、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 1600 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 距今已有 400 多年 的历 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 阐释。随学手、 发明、创造等实证主 义思 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 20 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 舞台上的最着 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 是怎么运动的, 共鸣是怎么来的, 也从不否认 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 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 “对, 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 紧的, 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 响是收紧的。 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 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 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
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
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着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
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 切谈话, 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 提醒读者到: “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 声音的唯一指导, 它可能 损害你的声音健康。 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 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 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 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
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 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40位享有盛誉的歌 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 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 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 者。 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 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 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 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 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 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 探索人类 艺术思维活动, 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 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 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 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 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 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 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 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 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 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 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