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上海PISA阅读素养数据看小学阅读教学改革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谈永康
 
PISA来了,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永远的奖杯,但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 PISA测试,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引起了大家对PISA测试的浓厚兴趣。虽然PISA测量对象为15岁的中学生,PISA阅读素养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也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其既包括了语言学科中的阅读,又包括了所有学科中涉及的阅读活动,还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种阅读。但毋庸置疑, PISA对正在嬗变中的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
        启发一,在阅读课程内容上,要着眼未来,帮助学生为了学习而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部分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稍加分析,不难看出,我们小学阅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理解。用什么来达成这个要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课本,检测或监测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主要手段是考试。一句话,为了阅读而学习。
PISA评价目标的核心是学生发展、学习潜能、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即,除了识字和理解意思外,还包括了读、解释和反思,更包括了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的能力。因此,PISA并没有对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技能进行测评,而是做了两方面的事:既通过认知测试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学习策略等。相比较传统阅读考试只看学生学习了哪些知识、技能, PISA则看重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一句话,是为了学习、终生学习而阅读。
        借鉴PISA,我们小学阅读教学课程建设既要继承既有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比如重视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而有所更新,在关注学生课堂阅读表现,关注一篇篇文章对学生“精读”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课堂外、生活中要读什么,已经读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读。比如读“整本书”,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设想过“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原因是生活中,或者不久的将来,学生“经常拿在手里的是整本的书,不是几百言几千言的单篇短章,这么习惯了,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启发二,在阅读课程材料的选择上,要兼顾非连续文本的阅读
 
PISA2009测试卷从两个维度构建了阅读素养分量表,一是根据文本三方面的认知方式,构建了“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分量表;二是根据文本形式,构建了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两个分量表。
        从文本形式分量表看,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
        这一差异跟我们的阅读教材密切相关。我们的小学阅读教材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记叙、说明文章,学校对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