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docx

上传人:游园会 2022/7/25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
日期:2022-11-09
摘要:良渚文化经过考古界几十年的开掘争辩,对于它的分布范围、上下限的界定、遗址的社会文化性质以及它与太湖流域其他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愈来愈清楚的生疏。基于典型遗址农业所到达的水寻常,就径直认为良渚时期已使用耘田器进展耘田的先进技术。
首先,我们要问,4000 多年前的稻田是直播还是移栽的?我想答案应是直播。现代南方的稻田绝大多数都是插秧的,插秧的稻田,行距间隔清楚,所以可用耘田器耘田。而插秧的技术,有文字或物证可考的,最早见于汉朝,汉代的南方考 古开掘说明,像广东佛山出土的陶水田模型[8] 和四川都同土的薅秧画像砖,[9] 都有农夫弯腰在水田中双手薅秧的形
象,或者是手持长棍用足薅秧,就是没有使用类似耘田器的工具。现今杭嘉湖宁绍一带的农夫也多以手薅为最常见,江 西一些地方是手持杖、用足踏的方法,仍同汉代一样。所以,很难想像 4000 多年前即已制造使用耘田器这样先进的工具。又,耘田是与插秧配套的,上述广东和四川的水田模型都是以有秧田育秧为前提的。有插秧必有秧田, 4000 多年前是否已有秧田、本田之分呢?看来有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
至于直播,又有撒播、点播之分。假设是撒播,长大起来的稻株,疏密不一,不行能行距清楚,也就是无法使用耘田器 的。除非是点播,技术又很准确,行株距清楚,才可以使用耘田器,这在4000 年前是还做不到的。可举日本弥生时期的稻田为例,日本自古多火山,火山爆发时被火山灰掩埋的稻田遗址,经常保存下稻田的原貌,包括诸如田埂、沟渠、水 塘以及稻株的穴迹,为国内所未见。笔者在日本参观过好几处这类遗址,以京都府八幡市内里八丁遗址最为典型。该遗 址经清理后,可以清楚看到如同现代一样的大片稻田,由小块小块的田埂围成,每块稻田中的稻丛歼穴,历历可数,并 可用电脑绘制出整片稻田,其中每小块稻田的穴数,一穴不漏地显示出来,以供进一步的面积、产量等的推算。使人印 象很深的是,这些残存下来的稻穴,密度格外大,但各穴的间隔距离又极不全都。严密处两丛稻之间缺乏 10 厘米,疏远处两丛稻相距可在 50 厘米以上,没有规章可言。这是典型的原始稻田的反映,这样的稻田,不问其为移栽或是直播,是无法使用耘田器耘田的,也不便于人在田内行走,进展手工的除草。反之,也就说明那时候还没有耘田工具或手工除草 这一环节。内里八丁遗址属弥生晚期,相当于中国的三国西晋时期,日本的稻作是秦汉前由吴越人传去的,至此已有 50
0 年以上的历史,其栽培密度仍旧没有标准化,可见行株距的标准改进是很缓慢的,这也可供我们参考。
再看南方有史以来的稻作技术,在很长一段时日里,都还是实行“火耕水耨”即利用水淹杀草。如西晋时的鄮县〔今浙江 鄞县〕,其稻作水平还是:“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10] 假设良渚时期道使用耘田器除草,只能认为有史以来西晋时的鄞县稻作是一个大倒退。
海南岛黎族的水田稻作是利用自然低洼积水地,用人或牛把草踩到水中,把土壤反复踩松软,即撒上秀种,不施肥,亦不除草,草长起来,则用水淹之。[11] 由此看来,出土的“耘田器”当是另有用途,比方开沟之类,而不是相当于现今的稻田耘田。
关于千篰的问题,与耘田器有些类似。因其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