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 业绩评价
回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成果,可称是“汗牛充栋〞。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关注,不仅因为业绩评价的结果将作为分配的依据,而且因为有效的业绩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促进效率提高的过程。在本章中,首先将介绍高;反之,积极性那么低。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鼓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鼓励作用那么小,以至完全没有。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洛克〔E. A. 〕和休斯〔C. L. 〕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1〕目标难度。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发奋精神,因而鼓励作用不大。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鼓励作用。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2〕目标的明确性。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鼓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鼓励作用。〔3〕目标的可接受性。只有当职工接受了组织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时,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鼓励功能。为此,应该让职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比由管理者将目标强加于职工更能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可以使职工把实现目标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提高目标的鼓励作用。
这些关于需要和目标的研究,都成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是鼓励的过程理论中提出的假设干要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三、控制理论
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很早就为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所重视,法约尔提出的五项管理职能即方案、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到了现代,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的职能为方案、组织、领导、人事和控制。这些学者都认为控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对管理目标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控制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的控制过程都包括以下三个根本环节〔见图10-1〕:;;。这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控制的事前准备、事中反映和事后判断。这里说的事前事后是针对控制循环中一小段运行过程而言,对一个持续运行的系统而言,所有的控制环节都在事中循环不断地进行。
与标准比拟
被 控 系 统
施 控 系 统
矫正措施
信息反响
标准的制定
图10-1 控制系统结构
在控制系统中,依施控系统作用于被控系统的根据的不同,管理控制的方式可分为反响控制和前馈控制。反响控制是施控系统根据被控系统输出的现实状态与给定状态间的偏差或偏差信息,调整和改变被控系统的未来活动或过程。正是由于它是根据过去来调整未来,所以反响控制带有本身不可能消除的局限性即延迟性和滞后性。前馈控制是施控系统根据被控系统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提前调整被控系统的输入,以使被控系统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防止对于给定状态的偏离和偏差的形成。前馈控制的实施是以进行多方面的科学预测为前提的,相应的,前馈控制的局限性也就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可靠性差和风险性大上。
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克服和防止反响控制的延迟性和滞后性,靠反响控制是办不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前馈控制。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前馈控制是对于反响控制局限性的补充。而前馈控制一旦失误,那么会使被控系统的运行期间偏离给定状态,出现偏差,这就需要通过及时、适度、有效的反响控制消除已出现的偏差。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反响控制是对于前馈控制的失误和局限性的补充。因此,反响控制与前馈控制的关系恰恰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的控制工作中必须将反响控制和前馈控制这两种控制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企业管理理论
组织内部业绩评价的开展深受组织管理思想的影响,并随着经济和管理的开展逐步开展和完善。
早在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影响了整个企业管理界。他强调通过为工艺流程的方案提供标准的信息,使原材料和时间的浪费限制在一个最低的程度。企业管理中出现了利用原材料和人工标准方面信息控制实际本钱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实际本钱和标准本钱之间差异控制企业的经营。这种管理思想影响了随后几十年的业绩评价系统。在此根底上,标准本钱、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被广泛使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本市场的开展,投资者对于企业投资回报能力的要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此,大多数企业采用销售利润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而后逐渐开展成为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等评价指标。随后逐步形成了预算与实际利润
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