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论《边城》中的守望精神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守望意识人性
论文摘要乡土情结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久的主题,文学经典《边城》中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对乡土的那份守望精神。
发表于1934年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一代代的读者,从而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有人说作者象陶渊明一样,为国人构筑了那一个时代的“乌托邦”。因为多年以来,人们期待着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的生活。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破家亡内忧外患,在风雨飘摇的特殊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边城》所构建的“乌托邦”最终幻灭了。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富含蕴味。纵然是最后爷爷的那份无奈的绝望,以及简朴的葬礼也富含水乡阴柔之美。在这里我们体味到一种难以割舍的守望情结,无论是在爷爷、翠翠身上还是作者本人身上,都隐隐的令人感到那份情结自始至终于心头萦绕难以拂去,并且千百年来,这种乡土情怀都归于一种对乡土虔诚的守望精神。
一、爷爷一生的守望
爷爷一生都在这片乡土里守望。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着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生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边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个女孩子。”在这段描述中,爷爷五十多年没有离开这片水乡,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白塔、渡船、黄狗以及翠翠构成他全部的生活。老人前生守候渡船及女儿而后生守候渡船及外孙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守望和寄托。他的活动圈子十分有限,偶尔到镇上沽酒购物以及找老朋友喝酒。这种守望是寂寞的,于是在夕阳落山时分和翠翠一起将这种孤寂投在天上的云。一丝惆怅也许遍布周身。为翠翠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成了他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梦想。心里这份隐隐的奢望支撑着他,而当这种梦想由于诸多因素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便没有了精神支柱,因为精神的死亡直接摧毁了他,并且彻底绝望。再也没有时间去重新构筑那个美丽的梦了,便在那个风雨之夜溘然长逝。读者在这里体味到的是一份薄薄的悲凉。这个在五十年中不知渡过多少人的老人,最终却没有人为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一次渡,让他有个美好的归宿,他一生的守望最终是一片暴风雨之后的凄凉。
二、翠翠的守望
翠翠是自然的女儿。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