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52-外科--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52-外科--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2023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病症。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外表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病症和附近淋巴结肿大。病情多在 4~5 天达顶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
:发病时间2周以内。
: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湿热毒蕴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成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贴敷疗法:
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成效的中药,例如黄柏、白鲜皮或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马齿苋、土槿皮、红花等煎剂湿敷,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②中药泡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中药随证加减,外用熏洗,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3〕饮食疗法: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血瘀湿阻证
治法:益气利湿、化瘀通脉
〔1〕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妙散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苍术、川黄柏、地龙、赤小豆、薏苡仁等。或具有同类成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砭镰法:嘱患者取端坐位,将患肢放在脚凳上,充分暴露:将三棱针用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施术者手持三棱针沿红肿最明显处边缘环刺1周,针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