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遗忘的,被遗忘的.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遗忘的,被遗忘的.doc

上传人:游园会 2022/7/27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遗忘的,被遗忘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遗忘的,被遗忘的


晚清中国的新旧激荡,如同阵阵涌来的巨大潮汐。一个浪头过去,总有一些人来不及追逐,被抛在时间之外。这个故事要叙述的,就是那个百废俱兴的年月里一群乡村寒儒的仓皇与叹息。
一还有寄宿费、膳食费,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就很可观了。学杂费之外,学时和学制也是一个问题。学堂训练为标准的全日制学****各学堂章程均有作息时间的严格规定,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退堂。据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学制的规定,初小五年,高小四年,中学五年,仅从小学到中学就需要十四年时间。学童六岁入初等小学堂,二十岁中学堂毕业,意味着在这十四年间家庭不但根本丢失这一劳动力,还必需为他筹集相当数量的学杂费,这对于大多数贫寒之家都是难以承受的。废科后,不断有人指责学堂训练的“贵族化”倾向和训练的不普及,比方,刘师培那篇声讨新政的闻名檄文:


夫学堂之擅长科举,夫人而知,然按其实际,则学堂之制,便于绅士富民,贫民鲜蒙其益,远不若科举之公。……彼乡野贫民,仰事俯蓄,尚虞缺乏,子弟虽有求学之心,亦以无资而中止。是则享学校出身之英者,均富民子弟。多数贫民,因失学之苦,致绝进身之望。无阶级制度之名,具阶级制度之实。若官立学校,虽免纳费,然舍达官荐达外,鲜克入校,白屋之民,望学校若阶天。岂非科举之弊,***者仅数人,学校之弊,则所在皆然,较科举尤甚!其因有以为利者,则牧令援之以超升,绅耆因之以敛费,少数新党恃为糊口之资,富室弟恃为进身之路,不独使从前之儒生失业已也,即在下之民,亦以兴学之故,增加赋役,既吸其财,并妨其学。由是而降,贫民永沦为奴隶,富者益智,贫者益愚,因智而贵,因愚而贱,可逆睹也。(刘师培:《论新政为病民之根》)


这段涉及废科举、兴学堂的谈论,略带偏激,但其中有两层意思值得深究:一为新制度的阶级内涵,贫富差距将导致更为严峻广义的时机失衡;二是“在下之民”永无升迁之途的绝境。这或许是救亡论者尽力回避的问题——时代的“进步”(假如我们暂且断定其为进步的),将以很多人的流离失所作为代价。这种抛弃,既是指生计的、前途的,也意味着种种心境上的怅惘。时代的洪流原本也不是人力所能扭转,在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之际,讲信修睦的田园风光与优雅肤浅的儒教抱负显得迂阔而为难。想要坚守,则理不直气不壮。而我认为,这是晚清中国所面临的诸多逆境中,至为无奈苍凉的一种。
时间在前行之余,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学堂时代的乡村寒儒,他们的声音隐没于历史的深处。在苏州府长洲县,举人管祥麟由于久试不进,遂绝功名之念,授徒自给。垂老依人,十数年来家徒壁立,不过苟延生计。科举废除以后,长洲县内广设学堂,私塾寥落,而书院的月课亦将裁撤,寒儒生计几近无望。年力强壮者,尚可入新学堂,稍稍修****科学,他日进新学堂做教员。而如举人管祥麟这样的年届古稀者,已不具进入新学堂的资格,面临失业,生活困惑不说,连糊口之资也难保。苏州学务公所总董王同愈为此上书本地学务官员,他说:诏废科举,振兴学堂,朝廷因时布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