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张献忠的沉银谜踪.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张献忠的沉银谜踪.docx

上传人:文档百货 2022/7/2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献忠的沉银谜踪.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张献忠的沉银谜踪
张献忠,延安人,粗识文字,雅号静轩。崇祯三年(165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张献忠攻下武昌,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1644

张献忠的沉银谜踪
张献忠,延安人,粗识文字,雅号静轩。崇祯三年(165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张献忠攻下武昌,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1644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并于8月打下成都,掌控四川。
攻陷成都后,甲中年(1644年)阴历十月十六,张献忠登基,在成都做皇帝,国名大西,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老万岁。
与宝藏相关的两首歌谣
张献忠的政权没能维持多久。1646年7月,清军攻打四川,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撤退之前,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沉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一个悬疑的宝藏隐私。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隐私。


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隐私,晚年把这个隐私告知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工人,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5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打算了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了一部起重机,安排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干脆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在彭山县江口镇,人们发觉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产生了沉宝谜踪的其次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江口镇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莫非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在曲折的山路终点,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
清政府曾组织过打捞行动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