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峨眉山月歌(李白).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峨眉山月歌(李白).doc

上传人:brozn 2022/7/28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峨眉山月歌(李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读出韵味
今天,我们来学****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学诗,首先要朗朗地读,读出韵味.(出示节奏、韵脚)
二、读出情味
(一)知人论世
11、背景:《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2、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又随江水流去。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4、内容:
(1)峨眉山月半轮秋:①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秋)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②“半轮"一词有何妙用?你读到了怎样的景象?(“半轮”一词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2)影入平羌江水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影”指什么?哪些词用得妙?(“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月映清江的美景,意境空灵: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谁“夜发”?“思君”中的“君"指谁,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中”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土(友人)的思念之情。
5、总结: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如今哪里?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殊不厌重”,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那么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诗歌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丽的意境,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土(朋友)的思念之情.
(2)全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和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君",一说指峨眉山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那么诗中山月兼为友谊之象征。 
(3)主题:本诗是诗人初次出四川时所作。 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以“峨眉山月"为主要意象,贯穿整个诗歌意境,“思君"二字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