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阅读应关注民俗
彭玉梅 【摘要】民俗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我国的民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趣味盎然,它不仅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同时也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反映甚多。搞好这方古诗词阅读应关注民俗
彭玉梅 【摘要】民俗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我国的民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趣味盎然,它不仅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同时也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反映甚多。搞好这方面教学,无论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陶冶文学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诗歌赏析中应关注民俗。
【关键词】阅读 古代诗歌 民俗
一、了解民俗可以消除我们的误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古传颂,但其中的“床”究竟是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坐具或卧具呢?非也。在古代的农村,一般是聚族而居,在打晒庄稼的禾场上,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为了安全起见,于水井四周围以栏杆或篱笆。这水井的“栏杆或篱笆”便是诗中所谓的“床”。每到黄昏,月亮东升,如在夏季,便有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话。
二、了解民俗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动人。有人曾说:“这首诗的好处,好在不讲出‘欲断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说,且叫你去领会。然而,“欲断魂”三字到底该如何“领会”?春雨的意象一般连接着清新、愉悦,生命力,此处却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神伤。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风俗所致。福建《建阳县志》中载:“请明日宜晴恶雨,晴则麦熟棉花熟。”湖南《新天县志》中说:“是日宜晴,俗云清明晴,万物成。”又甘肃《宁州志》云:“清明前后,夜雨无麦。”可见,在农人心中,最忌讳清明下雨,认为下雨对农作物不利。若是对古代村社生活毫无了解,自然无法领会诗中唐代农人“欲断魂”的心思:诗中的“欲断魂”与“祭祖”无关,关乎民俗生活。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曾两度落第的孟郊看花时为何会有“春风得意”之感?依唐制,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次年春天发榜,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杏园之殊。这时牡丹正开,新进士策马赏花,自然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
三、关注民俗还可以从诗歌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如唐代诗人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情,因此诗中往往透露当时的市井风俗。如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此时上巳日(三月初三)已演变为市民社会中单纯踏青春游的节日,此诗不仅记录了都人上巳踊跃游春的繁华场面,而且点染出市民人格中热爱生活,肯定生命的昂扬气象。唐代以后,诗歌的描写内容逐渐平民化,由贵族阶层转到了市井生活,市井风情在诗歌领域有了更丰富的展现。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就以赞赏的口吻歌唱苏州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热闹的集市,华丽的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