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

上传人:WonderW 2022/7/29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 温室效应
1.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
2.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3.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
②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提高能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④人工吸收 CO 2 。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算是“低碳”?
[作业]以“CO 2 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态 CO 2 叫干冰(致冷剂、人工降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 2 能与 H 2 O 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 2 +H 2 O===H 3 CO 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H 2 CO 3===H2 O+CO 2 uarr;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 +Ca(OH) 2 ===CaCO 3 darr;+H 2 O
-------用于检验 CO 2
4、CO 2 能与 NaOH 反应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用于吸收 CO 2 (除杂)
5、镁条能在 CO 2 中燃烧
2Mg+ CO 2
点燃
2MgO+C 三、
CO 2 2 的用途

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温室效应
第二课时
[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1 个 CO 2 分子比 1 个 CO 分子多 1 个氧 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1 1 .一氧化碳有剧毒
CO 中毒的原理: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
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 CO 难溶于水。)
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便于煤气泄露易被察觉;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

2 2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 2
点燃
2CO 2
[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3 、还原性:
[演示实验]
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作对比。
现象: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p :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CO+CuO

Cu+CO 2
注意: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问]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答]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三、O CO 的用途。
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Fe 2 O 3 +3CO
高温
2Fe+3CO 2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了一氧化碳的三大性质:可燃性、毒性、还原性。另外锻炼了大家观察、分析^p 问题的能力。
四 四..三大还原剂 C C、 、CO 、H 2 的比较
C
CO
H 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作业****题 1、2 板书设计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1.一氧化碳有剧毒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2CO+O 2
点燃
2CO 2
3 、还原性:
CO+C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