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国城防建筑
第1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一)发展情况:
1、商代以前:人们为了防御敌人的侵犯,在集居地的外围夯筑土墙,再围以护城河,这就是最初的城池。
城指城墙,河指护城河。
城池(城关)
第2页,讲稿共1。 此外,还有城、堡、堠等组成部分。
三、长城
第57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一)关隘
关、塞、隘、口——长城的关、塞、隘、口非常之多,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平时出入长城的要道。
第58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第59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第60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
第61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图示为长城的墙身断面图。
第62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
第63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护层。
第64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3) 青砖砌墙:到了唐代以后,制砖技术有了发展,队城门及附近的城墙,开始采取用砖包砌,内填黄土的方法来修筑了。这样构筑的城墙比版筑夯土墙坚固多了。
第65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4) 石砌墙:它是用山石砌筑的城墙。山石有的加工成条石,也有的是毛石,这样砌筑的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当时各种兵器的袭击,而且能经受大自然的侵蚀。
第66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砖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第67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二)城墙上的构造设施
(1) 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第68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69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2) 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了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了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第70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71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72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3) 擂石口:用以从城上高处推下石头撞压城下敌人的设施。
(4) 垛墙:又称雉堞,设在马道外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擂石口的。
第73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74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75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5) 宇墙(女墙):在城墙顶的内侧,修有一道与垛口并行的矮墙,高约一米,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它起着栏杆的作用。
第76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第77页,讲稿共122张,创作于星期一
(6) 单边墙:所谓单边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与普通城墙的区别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