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我们眼前已经留下了坚定的脚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如是说。虽然渺小,但因为思想形成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尽管我们思索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那个关于圆的比喻,但在思索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变得明朗,我们应该站在圆的中心,用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不断向周围开拓,用已知探索无知,将我们的圆变大,生命的意义在圆面积扩大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人生就像是个圆,生命一直沿着圆的轨迹,看似向前前进,却又是周而复始,圆中心那片干净土地,被紧紧隐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如果不离开,不摆脱近乎刻板反应的俗不可耐的轨迹,去寻求一种合适的不有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去开拓自己的圆,那样那片干净的土地永远也进不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人他们毕其一生其实都是在找寻圆的过程。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亚里士多德,谈起这位哲学家,其实大家都会轻笑,似乎高中课本中很多科学的谬误都是由他提出,他存在的意义被玩笑道是为了证明一个更伟大的正确理论的存在,他用自己的错误成就了牛顿、伽利略。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谁都无法否认,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及其伟大的哲学家,世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苏菲眼里这是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不同于柏拉图对于永恒形式的迷恋,他更多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他同时利用理性和感官企图在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与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层次更高的完美理型。他并不是个迷信权威唯唯诺诺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对于老师柏拉图虽然尊重却从不盲从,比如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观点正与其相左,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真理不是盲从,如果不能有分歧,真理往往无法显现,真理是在异议分歧辩驳的过程中逐渐明朗。在对于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当然也不乏谬误,没有一条路是平坦没有一点崎岖,正如我们今日所见,但是谬误的意义有时比真理的意义更为深重,它折射出的思想的光辉同样在人类史上熠熠生辉。
有人说哲学家其实都有着孩子般的心性,即使思想深厚了,他们对于世界也总是无比好奇,对于世界的存在意义总是有太多的疑问,他们是人类苇草中最强大、最灵动的一群。苏菲年幼,她对世界新奇,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与智慧世界接轨的最佳契机,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很是遗憾,孩子好奇的天性会被世俗的世界磨平,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最初敏锐的感触,我们在吃一枚鸡蛋可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苦苦询问苦苦思索究竟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好奇其实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只不过我们往往忽略其重要性遗憾地将其丢弃了。
苏菲的世界其实是个虚幻的世界,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进行了反抗,以依然不停追求真理的方式反抗,最终他们虽然不能让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走到了永恒的存在。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乔斯坦在书中为我们营造了很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