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哲学导论-第七讲 启蒙时代
由NordriDesign提供
一、18世纪英国唯心经验论
洛克的经验论具有温和、适中的风格,他的哲学思辨不脱离常识,他在思辨导致唯心论或怀疑论的途中往往向常识的范围之内,唯物主义者所说的外物,不过是知觉的组合。我们只能在不同的知觉之间观察到因果关系,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外物之间观察到因果关系。
“无限心灵”不仅是感知的主体,更是一切真实观念的来源。他认为,从感官上得到的观念是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感官的观念比想象的观念更强烈、活泼和清晰,而且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因此,感官的观念绝不是有限心灵自己产生的,只能是无限心灵按照一定的规则印在我们的感官上的。
他认为,上帝和心灵这两种实体是确实存在的,二者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但我们对于上帝和心灵这两种实体不能形成任何观念,只能有一种意会或理会(“理会说”)。
矛盾:他一方面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因为人们对物质实体没有观念;另一方面又认为精神实体是存在的,但人们对它也没有观念。这导致休谟对其哲学进行修正。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康德在这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
康德的批判哲学既批判封建神学,又批判唯物论、无神论,试图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使两者妥协。总的说来,康德哲学具有二元论的性质。
“现象”与“自在之物”
“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康德所说的“现象”,并不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的感觉表象。
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知。
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自在之物:
1、自然界的根源;
2、上帝、灵魂、意志;
3、社会伦理生活的理想目标(共和国、至善等)。
康德面前的两个世界:
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
认识论:能够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伦理学:道德和幸福是对立的,假设上帝存在;共和国是合理的,属于彼岸世界。
美学:在艺术作品中,仿佛统一。
(一)对理论理性的考察
康德和休谟
“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笛卡尔、莱布尼茨——伏尔夫体系
在休谟看来,在感觉之外是否存在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不可知的。
康德认为,必须肯定作为感觉表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尽管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就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经验永远不会给与经验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当严格的普遍性属于一个判断的本质方面时,这就指示出一个特殊的知识来源,即先天知识的能力。”
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觉提供的后天的感觉经验,它是零散的东西;一个是头脑先天地固有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认识能力。
康德是经验论的还是唯理论的哲学家?
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康德看来,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形式)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质料),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人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数学知识;
知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决意要抛开感觉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理性的努力是徒劳的,形而上学完全是假学问。
1、关于感性的学说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只是一团混乱的心理状态,只有经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整理才能形成一定的感性对象,构成感性直观知识。
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
你是如何理解数学的?
康德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源于人心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先天性。
2、关于知性的知识
康德所谓的“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
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
感性是时空
知性是范畴
你觉得范畴是如何形成的?
十二范畴
统一性
量 多数性
全体性
实在性
质 否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