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八下数学第一章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258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下数学第一章教案.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22/7/30 文件大小:2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下数学第一章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本资料适用于2014年新北师版(2014年春季使用)八年级下数学。内容是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教案,共计11课时,可作为教师上课使用教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一)
教学目标 1.知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的主体性;
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2、讲述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
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证法1:∵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1=∠ABC,∠2=∠ABC,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1=∠2.
∴△BDC≌△CEB(ASA).
4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2:证明:∵AB=AC,
∴∠ABC=∠ACB.
又∵∠3=∠4.
在△ABC和△ACE中,
∠3=∠4,AB=AC,∠A=∠A.
∴△ABD≌△ACE(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议一议
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
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
(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想一想
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已知:如图,ΔABC中,AB=BC=AC.
求证:∠A=∠B=∠C=60°.
证明:在Δ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
同理:∠C=∠A,∴∠A=∠B=∠C(等量代换).
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60°.
5、 随堂练****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E=CD
6、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7、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5
1. 等腰三角形(三)
教学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教学难点 反证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
?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