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7/3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属于外感病的病因范畴,又是内伤杂病发病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明确伏邪的概念对中医伏邪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
  目前,中医临床对于伏邪的界定几乎都是以邪气发病的时间来其冲应该排除的就是引起瘟疫的邪气,因其发病迅速,传变快,短时间大量的消耗人体的物质基础,故而无法伏留。
  那么哪些邪气是可以伏留的呢?
  现代医学认为是一大类的病毒。因其最常见的初感途径是感冒,所以西医有“感冒为万病之源”的说法。
  而中医则认为能够伏留的邪气大多为时气、杂气等小邪,其发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所致。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中云:“大邪中表,小邪中里”【6】。
  《金匮要略心典·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大邪漫风,虽大而力散,故中于表。小邪户牖隙风,虽小而气锐,易中里”。
  大邪侵犯人体往往会引起正邪的剧烈交争,立即发病,反而不易伏留,小邪致病多直接中里,因此,只有小邪才有机会潜伏。
  《伏邪新书》中按六邪分类对于伏邪进行分类,有伏风、伏燥、伏湿、伏寒、伏热、伏暑。
  清·刘吉人指出“暑热不兼湿症者,皆可以热名之,皆可以热症法治之”,热与暑同类,并未单独论述。
  而热邪具有蓄结性,易于损伤形体经络致疮疡肿痛,因此一般不易伏留。
  、血相结
  邪气伏留人体之中需有所依托,才能潜藏下来,故而会与人体的物质基础(血、津液、精)相结。
  而气运动性极强,其自身还需依赖于血与津液为其载体,故而不可依托,因此,伏邪多与人体有形之质:血、痰饮水湿、精相结。
  
  关于邪气伏留的部位,在《内经》时代便有探讨,后世历代医家的见解也各不相同。
  由于中医在认识人体的构成时并非是单纯的对解剖结构的认知,而是基于脏腑经络、气分血分精分、阴阳、五行等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认识人体的,因此伏邪的伏留部位无法简单的直接与现代医学所言的人体解剖实质脏器或结构直接对应。
  所以我们在判定伏邪伏留的部位时,也应当从多维的角度去判断,很难通过单一角度去确定。
  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去阐明。
  首先从横向看,人体的精、气、血、津液、阴、阳都可以存在邪气伏留的可能;
  其次从纵向角度看,脏腑经络、肌肉筋骨也可邪气伏留。
  邪气或是直接伏留,或是传变,亦或波及他处,依据邪气的性质和致病力大小,加之机体正气充足与否来决定,因此同一种邪气的走势往往比较统一,但亦有个体差异。
  邪气轻、致病力弱,易伏留在经络、气分等层次较浅的部位。
  反之,正气不足,无以抗邪,则可伏留于在层次深的脏腑、精分、阴分等部位。
  具体伏留部位主要取决于邪气的性质以及人体正气强弱。
  例如伏寒,最易伤人阳气,故而伏留于人体的气分,多与痰饮相结而伏留;
  伏燥易耗伤精血,因此易于伏留于血分、精分。
  
  伏邪可感而伏后再发,亦可感而即发,甚则感而终生不发。
  其发病条件主要与邪气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体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另外其他的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也可引起发病,如六淫、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均可作为诱因,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3.“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解析
  《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