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7/30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伤病机痰、饮、水、湿的区别与治疗
  中医学理论是基于以五脏为中心,以阴、阳、气、血、津、液、精等为生理基础的知识体系。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环境到人体,从病因到病机,从病证到治法方药等,在中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津、液、血从其中分出,并进一步加以区别:《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气、津、液、血四者之间互相包含又互相转化,所以,痰、饮、水、湿的生成均与四者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是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脏腑与津液的关系。
  虽然津液为多脏所主,痰、饮、水、湿的生成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从前述的湿义上看,湿为水液不动成浸渍状,无形而有征。因此其来源应为津不得输布。由于脾是转输津液的主脏,故言脾主湿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并不能说明湿就没有其他的原因了,从以上道理来看,湿生成的途径应该是数之不尽的,只不过病因病机病情不同而已。《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说明湿气太盛,显现于外而变为水病成肿。水是可以看得见的,表现为水肿的症状,《内经》中肾和尿的排泄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然而却有《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的观点,《素问·水热穴论》:“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谓)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由此来看,水生于肾,为水液泛溢的结果。水液的泛溢与积蓄也不只与肾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下焦溢为水”。《灵枢·五癃津液别》:“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这里就指出,三焦不泻,经络不通依然可以生水,但是生于局部的水又有了不同的名称。《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素问·至真要大论》:“民病饮积,心痛”。再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的论述,饮是指水液停留于局部的病变,可以夹湿也可以甚变为水。主要与局部的经脉闭阻不通有关。痰的概念《内经》未见,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篇:“隔上病痰,满喘咳唾……”及“痰饮咳嗽”的概念,未作专门的论述,前者指咳出之浓唾,后者通“淡”。《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痰饮病诸候》:“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虽论痰为结气所致,但依然痰、饮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