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7/3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

去年8月,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杂志――美国《细胞》杂志(《Cell》杂志)的封面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科学爱好者们的注意:几只转基因小鼠在漆黑的实验室里闪闪发光,红色泛蓝的荧光毛皮使它和制造它木”,将一个源于飞蛾的 piggyBac转座子用于哺乳动物。PiggyBac在基因组中的切出和转座的发生有特定的位点序列,转座频率较高,且受生物体种类的限制较少。
他们发现,若将改造后的PB转座因子插入小鼠受精卵的某个基因中,便可能在长大后的小鼠身上显现基因缺陷的后果,从而着手了解基因功能。通过找寻疾病缺陷相关基因,将可以了解疾病机理,发现新的基因治疗手段和药物。此外,若将携带独特遗传特性基因的PB转座因子插入动物基因组中,还能改变动物原先的遗传性状,培育转基因动物。同时,PB转座因子可在人类等哺乳动物的细胞株中高效导入基因并稳定表达,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和基因表达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新系统。
较之传统的基因剔除和化学诱变等方法,基于PB转座因子的基因功能研究新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实用的优点。使用传统基因剔除方法,2个人一年内通常只能培育出2个基因突变小鼠。化学诱变法中突变基因的定位等后续研究工作也很烦琐。因此30多年来,人类仅对约10%的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有所了解。而如今研究所的2个研究生在三个月内就培养出了70多个基因突变的小鼠。

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人才


2005年8月12日的《细胞》杂志上,文章《哺乳动物的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的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系的三年级研究生、现年26岁的丁。两年前,丁从复旦大学本科直研进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哺乳动物的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立项研究是在四年前,确切的说,是在8年前许田与吴晓晖在耶鲁大学相识时便开始有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1997年,复旦大学选派赴美深造的吴晓晖在耶鲁大学遇到了许田教授,两人在学术观点、研究方向等方面达成共识。在后来四年的研究中,许田和吴晓晖,这两个相差十岁的师徒渐渐成了朋友。从哺乳动物下手进行研究的想法也是在那时形成的。
然而,吴晓晖为了圆父亲一个“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的愿望,毅然于2000年回到上海,其妻也随后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国。父亲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一群与他一样有着“在中国做一流的研究”的理想的青年与许田等资深学者一起走进了祖国的实验室。
2002年2月,在复旦大学的支持和谈家桢先生的倡导下,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基地正式展开工作。同时在上海市科委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基地内设立了上海复旦模式生物研究中心。基地是由美国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研究员、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许田博士,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韩珉博士,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庄原博士与吴晓晖等国内年轻学者共同创建的。
那么,两位学者为什么会决定由一个加入研究工作才两年的研究生担任第一作者呢?许田笑着说:“谁在研究中具体工作做得最多,谁就是第一作者,这是科学界的常识。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工作的能力,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或她的完整课题。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该学生就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所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这个词许田说了不止一次。吴晓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