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性的现实与超越
--驳“凡人德育”论
高齐天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凡人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做有缺点的好人”。“凡人德育”论失察之处正“圣人”或“精英”的话,那么,生活中则并无什么绝对完美的“圣人”或“精英”。毛泽东同志以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气魄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其历史功绩足以使其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之中的“圣人”,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毛泽东同志晚年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不过,毛泽东同志却依然是我们心目中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我们总是以相对而不是绝对、全面而不是片面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去评价历史伟人的是非功过的。
简言之,生活中没有无缺点的人,哪怕是所谓的“圣人”或“精英”。与常人相比,他们只不过是更善于克服缺点,从而让自身瑕不掩瑜。教育者不免有缺点,但这并影响其作为教育者的所谓“合法性”,只要他善于反省和改造缺点。反之,如果只是简单承认并滞足于这些缺点,自甘于做“有缺点的”什么人,那他做为教育者的“合法性”恰恰存在着真正的危机。
那么,人何以要、何以能改造(而不是固守)自身的缺点?
与生活中有一个现实与理想的问题一样,道德生活中也有一个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问题。道德现实可以是不十分美好的,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弊端,但它并不能因此就让人放弃改造道德现实的理想。反过来说,恰恰因为有了道德理想的存在,人们才不断打破个人私利和人性弱点的禁地,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空间,书写另一个更具人性本质的“大我”。道德理想是道德人格提升的根本动力。
“凡人德育”论失察之处正在于它割裂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割裂了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关系。人无完人,这是现实,但人却不能因而将此做为理想,将自身的道德追求指向这个既定现实,把目标定为“做一个有缺点的好人”。若此,人还有什么道德功夫可做?每个人都会相信,毋需任何努力,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有谁会把自己现实地定性为“一个有缺点的坏蛋”呢?“凡人德育”论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试图用“向善之心”来解决,让它代替道德理想,成为人们完善自身的动力。但是,很难想象,一个安于道德现实,失去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其“向善之心”本身从何而来?更不用去想象其能量究竟有多大。
“做一个有缺点的好人”不能成为道德主体的道德理想,顶多可以作为道德主体的旁观者、评价者对于道德主体的外在要求而已。“人无完人”的现实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能过分的求全责备,而应对其德性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保证受教育者德性改造的积极性不被挫伤,同时也给自己教育手段的科学性保留思考和改进的空间。“做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提出,是在用一种道德旁观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去改变道德自律的根本原则。虽然从一定的意义和角度来看,道德舆论的存在是道德实现的外在强制力,体现着道德的他律性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维系道德存在的强大动力来自道德主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因为,对于一个道德沦丧者来说,道德舆论在其面前将失去任何控制力。
正是在道德理想和道德自律精神的推动下,人类才以宏大的气魄对自己的心灵世界提出了高远超绝的目标。
一方面,人是现实与超越的统一体,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