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叶熙春:三辨脾胃.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叶熙春:三辨脾胃.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7/3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叶熙春:三辨脾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叶熙春:三辨脾胃
  叶熙春(1881~1968年),著名中医学家,浙江宁波人。自幼随当地名医莫尚古先生学医,尽得其传。行医六十余年,著有《叶熙春医案》。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
  中医重在辨证论治,所以无论什么病首先要辨证准确。叶老叶熙春:三辨脾胃
  叶熙春(1881~1968年),著名中医学家,浙江宁波人。自幼随当地名医莫尚古先生学医,尽得其传。行医六十余年,著有《叶熙春医案》。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
  中医重在辨证论治,所以无论什么病首先要辨证准确。叶老治胃病提倡三辨。
  首辨体用间太过不及。脾胃同属中土,脾为脏,胃为腑,以膜相连,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胃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脾属太阴而多湿,胃属阳明而多燥,脾之体阴而用阳,胃者体阳而用阴。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脾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如若体用之间平衡失调,或太过,或不及,则胃痛,脘胀,泛酸,呕恶等症作矣。造成这种情况的病因病机有四:其一为胃火内炽。胃火盛则消谷,且耗液伤津,症见胃痛、口苦、嘈杂、善饥、呕酸、苔黄脉数,治以清热养阴,药用黄连、黄芩、蒲公英、银花之苦寒清热,佐以石斛、天花粉、甘草、芦根等甘寒凉润,既清胃家有余之火,又濡阳明不足之液。其二为阳气受遏,寒邪伤胃,阳气不展。症见胃痛彻背,口淡不渴,形寒喜温,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紧。寒者温之。投以良姜、荜茇、川椒、甘松、淡干姜、荜澄茄辛通腑阳,佐入天仙藤、南木香、九香虫、娑罗子、生香附行气止痛。其三是胃阴不足。胃中燥热,阳明失润,常见胃痛,脘胀,口干,纳呆,舌质红,苔薄燥,或中剥,脉细数。常用生地、麦门冬、沙参、玉竹、石斛、甘草等甘寒濡润之品,佐入银花、公英、竹茹等微苦清热之品。其四是胃湿内停,湿邪中阻,阳气不舒。症见胃痛、胸闷、口中黏腻、脉濡缓。湿者除之,可用桂枝、姜夏、薤白、干姜、茯苓、薏苡仁、苍术等辛燥淡渗,佐以香附、甘松、天仙藤等温中化气。
  次别脏腑间生克乘侮。五脏之间生中有克,克中寓生,生克结合合乎五行制化之机。脏腑之间表里相合,经络相通,气血循回,生理相应,病理相干,浑然一体。胃既病,手足相传,腑病及脏,克我者轻而侮之,我克者乘而侮之,种种变化,常见有五:一为肝木乘胃土,常见胃痛、脘胀、胁痛、呕酸、脉弦、苔薄。肝乘胃,治在肝,宜苦辛并进,如黄连配吴茱萸、川楝子配元胡、丹皮配川椒、甘草合白芍,以奏辛开、苦降、甘缓、酸敛之功;佐入当归、郁金、娑罗子、青陈皮、金沸梗、四制香附等以疏肝行气,养血止痛。其二为胃病及肺,母病及子,盖肺、肝、胃三者,土生金,金制木,木受金制而不横,胃得安和,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今胃液不足,土不生津,肺津也亏,肺虚不能平木,木无所制而横侮于胃,肝升太过,胃降不及,症见胃痛、胁痛、脘胀、呕恶、口干咽燥等。治宜沙参、麦门冬、玉竹、生地、当归、甘草之濡润;佐以桑叶、枇杷叶、川楝子等苦降之品。其三为胃阳微,久则子盗母气,以致心肾阳衰,阳气不布,遂见胃痛,胸闷,心悸,肢冷,形寒,口淡,舌淡苔白润,脉细弦等症。用桂枝、肉桂、甘草、炮姜、红枣、白芍、附块、甘松、川椒、当归等辛热通阳,宣痹散结。四为脾胃俱病,脾胃属土,同属后天之本,脏腑相合,气血相通,胃病久而累及于脾,以致升降失调,清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