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典感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经典感人的爱情故事。
经典感人的爱情故事1:卡片传真情
夏季的细雨把路边的法国
大刚这时突然想起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可他人已经空着手回来了,只能如此。他决定晚饭后请萧萧去歌厅唱歌,于是就赶紧去卧室脱外衣,准备进厨房帮忙。
当大刚再回到客厅的时候,发现餐桌上蓦然多了一束玫瑰花,满房间都散发着淡淡的芳香,精美的卡片上写着:老公,祝贺你!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很快,一桌可口的美味佳肴就做好了。酒桌上,两人互敬互让,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热恋中。
吃过晚餐,大刚提出要请萧萧去歌厅唱歌。萧萧是个爱浪漫的人,当然很高兴,一口答应马上去,她要把最美的歌唱给大刚听。
萧萧换衣服的时候,一张卡片意外地从口袋里飘然落下,大刚急忙捡起来,发现是一张鲜花上的卡片,上面赫然写着:老公,下岗没什么,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们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大刚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紧紧地把萧萧搂在了怀里。
其实,萧萧根本就不知道大刚公司里的变化,她准备了两张不同内容的卡片,仅凭大刚的态度和表情来确定使用其中的一张。而就是这一张小小的卡片,足够大刚幸福一辈子。
经典感人的爱情故事2:守望半个世纪的跨国情缘
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祖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就返回祖国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先生结为好友。辛亥革命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随着同乡结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
1926年,李树化娶了一位法国女子为妻,同年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共事。1927年5月24日,李树化的独女在北京出生,起名李尘生,法国名字叫丹妮。后来,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共卫生学科的大学生。他的俄文老师,就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精通英、法、俄、德和中文的李丹妮。这位漂亮的混血儿,比袁迪宝大一岁。两人都有一双明亮聪颖的大眼睛,一见面,就彼此印上了友善和默契。李丹妮记得很清楚:那是我这辈子当老师人数最多的一个班,120人!身为班长和俄文课代表的袁迪宝,每次俄语考试都是满分。他的勤奋和优秀给丹妮印象深刻,而丹妮老师的专业精神也令他感佩不已。
李丹妮说:我们接触得很多了,无意中我常找他,我想当时是我比较主动吧。袁迪宝则回忆:我们宗教信仰相同。再加上她经常给我拿字典、借参考书给我,甚至还有生活用品毛衣之类,她也织过给我,白色的羊毛衣。我是很感动啊,那个时候我们可是穷孩子。
不过她还是承认:当时我们已经有一个什么感觉呢?我们两个很像,我们是一个人。
命运
李丹妮身材娇小,可个性很倔强,认准了理就不会轻易屈服。有个例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国各地都隆重悼念。在浙江医学院举行的纪念活动,大家也都自觉戴上了黑纱,可是丹妮说:我为什么要戴?我家里没有死人。活动过程中,要多次举起手来喊口号,她感觉烦了,有同学怕她惹祸,拽着她的手举起来。
1955年8月初,因为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袁迪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临走前,丹妮隐约看出了袁迪宝有心事。
李丹妮说:那时我已经有一点预感,他有事不敢跟我说,也怕我难过,肯定是这样的。花港观鱼的池塘里浮沉着七彩鱼群,坐在芙蓉花树下,迪宝忧郁地讲出了心事:原来在上大学离开家之前不到两个星期,迫于姐姐的压力,迪宝已经与匆匆相识的姐姐同事黄秀雪结婚。也就在同一时刻,丹妮还知道了迪宝马上要去成都。
李丹妮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
在袁迪宝快要离开杭州前往成都的时候,1955年8月5日,以三潭印月为背景,他俩在苏堤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青春容颜留下的最后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