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2823029757 2022/7/31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z.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出彩之处: ,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识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表达学生是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教学时从复****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展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根底。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
-
. z.
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时机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给学生交流的时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多么形象地答复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而言,学生已经能够顺利迁移,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自主迁移、正确解答,就连平时不太会表达、思维较慢的几个学生也能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速度稍慢。
-
. z.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同类型的学****过程中已经渐渐熟悉、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的思考方式;二是,重视学生对已学减法算法的口头表述;三是,学生 20以的进位加练****得比较扎实。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答复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构造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缺乏,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开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100以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新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数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过程才变的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根底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糖、种子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让学生估计糖的数量,使学生自觉产生更想知道糖有多少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
. z.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学生不是一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历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一百以数的认识这一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