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单位
面积上承担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是全的 。万元地
区生产总值能耗、电耗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远高于全。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不及全均水平五个百分
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说来也巧,三个基本省情正好对应三个空间:煤在地层深处,在我们脚下;文
物在地面,在我们身边;而污染在空,在我们天 头顶。我在调研中有个感受,大家
对煤炭多有抱怨,对文化旅游引以骄傲,对环境污染非常担忧。但实际工作中似又
相悖:对多有抱怨的事做得很多,对引以骄傲的事关注较少,对非常担忧的问题危
机感不深。我有一种这样的隐忧:长此以往,污染成了我们的形象,文物成了我们
的点缀,煤炭成了我们的怪圈。
四个多月来,随着对山西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也常令我沉到深深的思考
中。我们不能习惯于无济于事的抱怨,不能醉心于盲目自大的骄傲,不能停留于无
所作为的担忧。而应该致力于把地下的基础夯实,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把头顶的帽
子摘掉。从全局和长远看,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永恒的主题不能成为永恒的难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山西经济发展中一个持久的难题。为什么说
是持久的难题?因为我们这个永恒的主题中总是持续一个内容:改变畸重的产业结
构。山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畸重的产业结构,
这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但在现实中,过分依赖资源,产业趋同、产品初级化、
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仍然是全省范围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全省 60%以上的固
定资产投资还在第二产业,大多仍是投在煤、电、冶、化这些重工业项目上。市县倾力推动的调产项目,大多还是资源型、初加工项目。许多地方为了尽快转变县域
经济落后的状态,仍然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在这些领域。我在调研时看到,有的
县刚拆了 100立方米的小高炉,马上又上 200立方米的,前期工作人财物力投入不
少,很有可能又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从全省看,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格局没有改变。全省三次产业的比
例,2000年是 ∶∶,2006年是 ∶∶。六年间,第二产业
的比重上升了 ,而第三产业降低 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中,重工
业多年来始终占到了 95%左右的份额。
这年,我几 们在调整结构方面倾注的心血足够大,花费的精力足够多,但结构
畸重仍然是调整的主题。当然有利益的吸引,有市场的规律,还有干部的素质。但
最主要的还是人的观念,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怎么说是由知识决定的,怎么做是
由习惯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不能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难有大的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也就难以快起来。把我们山西的“重”,做成“重要”,而
不能变成“沉重”,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永恒的主题,而不能变成永恒的难题。我
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恒心。
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的欠账亟待解决。从全省来看,由于山西财力有限,也由
于大量社会资本向能源原材料行业集聚,制约和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
省农业和服务业投资的比重,比中部其它省份低了 15—2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还不到 3%,而全为 12%。
到各地调研,我总是要去看看小学、中学、卫生院、福利院,看到一些偏远农
村孩子在简陋的条件下读书学习,看到一些山区缺医少药甚至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到广大农民终生奉献却生活保障水平较低,我忧心忡忡。社会事业、
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山西科学和谐发展的短板。如何顺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