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阿Q正传》说课稿4.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阿Q正传》说课稿4.doc

上传人:dugusiyu 2017/7/13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阿Q正传》说课稿4.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阿Q正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理清内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