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分享式学习(三):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王昌胜 张骞 学校的任景业老师对分享式学习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建构,并提出了分享式学习的基本学习流程(作者注:本文中的主要论点均源自任景业老师对分享式学习理论的阐述及著作)。.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单(本),定期梳理。
秩序类问题:,问学生:怎么办?;;,坚持执行。
有的时候,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解决问题前,先要确保“问题的一致性”,这样才能确保小组学习的目标一致。
有的时候,同一个问题,师生的理解也不一致。当对方提出问题后,思考者应该进一步确认问题。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询问问题是否明白。(选自任景业著作)
“思考”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思考”是学生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需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而思考时间的长短由学生自行决定。当学生接到任务后,我们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要求给足相应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的时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了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在交流前,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
当然,独立思考与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
“反思”是自我成长最有效的一条路径,反思可以促进进一步思考。
案例:如何让学生具有“反思”的习惯?
我们在具体情境中教学生学会反思。如教学生按照“六步预习法”独立预习课文: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圈,标自然段;圈生字,注拼音;框生词、成语;找出多音字、难写的易错字;
三、查,用小问号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划,用红笔划出重点词、句,并做批注;
五、拓,画出文章的结构网络图;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六、问,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分享”是反思、提升的过程
分享既是人的天性的体现,也是在这种交流和表达中,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进行重组、建构、反思、提升的过程。
案例:教师外出培训之前,领导告诉这位教师:好好学习,回来之后要在全校做分享。于是,这位教师学习格外认真,学习收获也比以前大很多,因为,这位教师在出发前就做好了“学习”“分享”的准备。
以上案例说明了意识前移的重要性。
因为这位教师是带着目标去学习的,所以学习的动机改变了,效果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让每一个学生带着“分享”的使命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让分享的“意识前移”,要让学生在做某件事之前知道终极目标。
在分享式学习中,上课前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不能只是听会,还要表达出来,不只是能表达,还要有自己的观点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