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刘渡舟咳喘经方选萃
整理 咳喘(慢性支气管炎)(一)
患者,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10年,冬重夏轻,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小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6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6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1~2个主症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用药,仲景已有明训,此不一一重复。根据刘老经验,常在本方基础上加茯苓、杏仁、射干等药,以增强疗效。
咳喘(二)
患者,男,18岁,学生。
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至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其父请中医诊治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葶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经人介绍,转请刘老诊治。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刘老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
乃于原方加麻黄4g,服1剂喘减,又服1剂而愈。
肺喘一证,从外邪论有寒、热之分;从内因而言则有虚、实之不同,所以用麻杏甘石汤,观之似易,而用之实难也。
麻杏甘石汤的病机是肺热作喘,是肺金被热所伤,肺之合皮也,热则淖泽,迫津外渗则见汗出;邪热使肺之宣降失司则肺郁而喘;热证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也;舌质亦必红绛,而舌苔则必薄黄,方为验也。
本证汗出而不恶风,则与表证无关;而又不见烦渴则与里证无关。惟喘急一症为肺气所专司,故辨为肺热作喘无疑。
本方用麻黄配石膏,用量为平时1倍以上,则使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热凉肺而相得益彰,自无助热伤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则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则清中有补,且能缓急护心。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连苦寒沉降,则反碍肺气之宣;如不用麻黄之轻宣辛开,即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无宣开之药而无济于事也。
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薏米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
咳喘(三)
患者,女,46岁。
时值炎夏,夜开空调,当风取凉,因患咳嗽气喘甚剧。西医用进口抗肺炎之药,而不见效。又延中医治疗亦不能止。请刘老会诊:脉浮弦,按之则大,舌质红绛,苔则水滑,患者咳逆倚息,两眉紧锁,显有心烦之象。辨为风寒束肺,郁热在里,为外寒内饮,并有化热之渐。处方:麻黄4g,桂枝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白芍6g,炙甘草4g,半夏12g,生石膏20g。此方仅服2剂,则喘止人安,能伏枕而眠。
本方为《金匮》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之证,原方石膏为2两,说明本方之石膏应为小剂量而不宜大也。刘老认为:本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燥而不伤之优,凡小青龙汤证的寒饮内留,日久郁而化热而见烦躁或其他现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滑者,用之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