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学概要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 15分) 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 )和( )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在workers中,worker这一部分可以称为( )。
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 )。
汉语“老”有“年纪大”、“经法,它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t k/的成员。
(2)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因为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每一个音位不仅处于聚合关系中,而且,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也应该具有相同的 组合关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辅音/k k C x /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组合,不能与齐齿呼、 撮口呼组合,而/t?、??©、?/则相反,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只能与齐齿呼、撮口 呼相拼。当然,在平行的、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比如北京话鼻音 聚合群中的/ m n ,/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5•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 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 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 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 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 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 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 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 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 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
等。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 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 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 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盖子、看头”等 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 词汇意义了。
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 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四、论述题
1.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 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在语言使用中,我们不仅要 了解单个符号的音义关系,还要了解符号序列中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个符号和符号序列整 体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完整意义的表达或理解的目的。这些关系的表达都是有一般规则的, 而这些规则多体现为不同种类符号的线性组合方式上。例如“香瓜”和“瓜香”的意义不同 是由于符号的结构关系不同,而结构关系的不同是由符号的线性排序不同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