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docx

上传人:feifei 2022/8/1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评价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莎士比亚十四行中国却让我们读不懂、读不出味道、看不出什么好来了呢?有时候稍微自恋自大一点,甚至觉得那些诗人还没自己写得好,难道他们都是徒有虚名?后来我们渐渐的认识到,是翻译出了问题,拙劣的翻译必定是要糟蹋掉原作的(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被糟蹋的面目全非),稍好一点的翻译也仅仅是能够由信而达罢了,但诗歌的翻译到此为止却并不能称作完成了诗意。而我现在的看法是,只有真正优秀杰出的诗人、甚至只有大诗人,才能听懂另一个语言中的大诗人,才能让他在汉语中复活,就像是用汉语写出的一样令人信服和信任。我以为,伊沙老G夫妇的诗歌译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全新译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是莎翁诗歌在汉语中的复活,起码是从我这个已经在记忆里埋掉了诗人莎士比亚的人心里复活了。


最后再说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吧,拿到它的时候,我几乎有一种惊艳之感,像伊沙的翻译一样惊艳。很久没有看到让人想要反复抚摸的诗集了,我说的是抚摸!仅就这本书本身,就已经让人有手捧经典之感,无论是封面设计、排版方式、内文用纸和字体,还有诗人李伟的精美插图,都配得上伟大的莎士比亚。毫无疑问,这是一本从内到外、从内容到形式称得上美伦美奂的经典;从阅读到收藏,它都让人感到舒服。是的,非常舒服,在这个经常遭遇不舒服的阅读的年代,这很重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读后感2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支撑,莎士比亚的戏剧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莎士比亚,文艺复兴的夺目光辉也必然会缺失掉关键的一环。我们提及莎士比亚,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他那脍炙人口的剧作,但是,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莎翁流传至今的诗作更能够打动他们的心灵。从莎翁笔端流传下来的154首十四行诗,同他的几大剧作一样,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果说莎翁的剧作支撑起了文艺复兴殿堂的框架的话,那么他的这些诗作则可以看作是这一殿堂上不可缺失的装饰和点缀。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都在阅读莎士比亚。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些被时间和空间隔离开来的读者心目中,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莎士比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早接触莎士比亚,应该是在19世纪中叶,通过西方传教士得以了解到这位文学巨匠。其后,中国思想家严复于1894年、1897年,梁启超于1902年,鲁迅于1907年都在译作中提到过他。随着“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中国的不断推介,莎翁作品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和风靡。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到莎士比亚时,仍然和古代的李白、杜甫一样,是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坐标。
不过,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当时间逐渐流逝变迁,当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传播方式逐渐改变,传统与经典也渐渐尘封于时间的尘埃,慢慢变得鲜有人问津。曾经万人空巷、一时洛阳纸贵的景象,恐怕再也难以重现了。是时代遗忘了经典,还是经典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伊沙与老G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翻译莎翁的154首十四行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莎翁诗作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要知道,这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气。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莎翁作品在中文语境里,已经长期形成了固有的表达方式,如何给读者带来新的翻译风格和阅读体验?如何尊重经典并重塑经典?应该是伊沙与老G面临的重要难题。
更何况,莎士比亚一直是公认的有史以来词汇量最多的作家,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据统计,莎士比亚的用词量高达两万个以上,他在作品中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这对翻译者伊沙和老G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当然,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也正是两位翻译者所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期待之一。
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来面对经典,我们同样也应该怀着期待之心来面对这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新译本)。期待伊沙与老G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惊喜,让我们重新领略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