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荆江分洪.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荆江分洪.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7/1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荆江分洪.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荆江分洪
荆江大堤又叫保命堤,守住荆州城。
荆江北岸自荆江大堤连成整体以后,荆江洪水即向南分流。
洞庭湖分洪
洞庭湖与荆江四口简介: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地跨湘、鄂两省,,湖区面积18 780 km2,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在长江中游起着重要的滞洪消峰的作用,一方面承蓄四水来洪,另一方面分担了汛期长江干流通过三口分入大量洪水。
1860年和1870年藕池、松滋相继决口以来,即形成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四条河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
(四条和河连江口)
形成四口松滋口、太平口(原名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8年封堵) 分泄长江来水来沙向南分流。
湘、资、沅、澧四水水沙入湖,经湖区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这种江湖关系的自然调节作用,总的来说,对降低荆江河段的洪水位,减少泥沙淤积有积极作用,但却加重了湖区的防洪压力和泥沙淤积)
2荆江-洞庭湖关系
荆江与洞庭湖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水沙出入相连,而且两者的演变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据统计,下荆江裁弯前,%,%,
%,%.
裁弯后,三口入湖水量减少,%,而入湖沙量虽有减少,但幅度稍小,%
形成的问题:
(由三口及四水入湖的泥沙,由城陵矶进入长江的不到1/3,相当大的一部分则淤积在湖区.)
1. 悬湖:洞庭盆地整体沉降,淤积的速率远大于沉降的速率,每年净淤积约60mm。而周
围的民垸堤防的保护,基本不存在淤积,洪道湖泊的地势抬高,水位高于周围的民垸,形成了悬湖,造成洞庭盆地洪涝灾害。
:泥沙的大量淤积,使湖区面积和容积缩小;湖区大量的人工围垦和洲滩种植(使湖泊损失的容积占70%以上);

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为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曲折,为蜿蜒型河道。裁弯前河长243km,全河道总弯曲系数为3,几个大弯段,弯曲系数均为10。河曲带宽即蜿蜒型河道在顺河流延伸的地带内,河曲横向摆动所达到的最大宽度,约20km。
该段崩岸频繁,河势多变,不利于防洪、航运和农业生产。为改善这种情况,计划进行三处河道裁弯工程。
在航运方面,三处裁弯共缩短航程78km
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降低了裁弯工程以上 200km河段内的洪水位。
沙市、新厂、、、,亦即在相同的水位时,扩大了河道泄量。中洲子裁弯工程
弯道长37km,狭颈两侧水面相距约4km。,,裁弯比即裁弯河道流程的长度与引河的比值为 。引河地带上层粘性土厚6m,以下为中细沙,引河底宽30m,挖深以除去粘性土利于河水淘刷为准,断面面积为原河的1/30。人工开挖与机械开挖相结合。1966年10月开工,次年5月竣工。引河开始过流至1967年冬已冲刷形成主航道,1968年汛后达到设计尺度开始护岸。1971年新河护岸基本稳定。其间先后完成了新河北堤、调弦河湾颈防护工程及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
②上车湾裁弯工程
河道原长33km,狭颈两侧水面相距3km。,平均曲率半径2km,。引河地带上层粘性土覆盖层20~30m,下为中细沙。引河底宽30m,挖深至设计枯水位以下3m,开挖断面面积为原河的1/25~1/17。1968年12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以人工开挖、水下机械开挖和爆破相结合开挖引河,过流后还采用了挖泥和局部爆破松动等辅助措施。1971年 5月形成主航道。新河护岸及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也先后实施。
③沙滩子裁弯工程
未能按规划及时实施,1972年7月发生自然裁弯,裁弯线路较规划线偏北2km,河势发展迅速,但不完善。因其下游两湾已先裁成,沙滩子的自然裁弯也难以改变,同时与原计划线路接近,未再作调整,随后即对河势进行控制和稳定。
对荆江影响
带来了荆江河段的大幅冲刷,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包括了缩短河长引起的直接水位下降和随后冲刷带来的水位下降,并造成三口分流急剧减小。(三峡水库运用也带来了荆江河段的大幅冲刷,效果有差别,后面提到)
对洞庭湖与三口影响:
①减少藕池口、太平口等入洞庭湖的分流及分沙量,
②,其原因为,裁弯后三口处长江干流河床刷深,入湖水流的含沙量尤其是粗沙的含沙量大为减少。
三口分流分沙以及粒径的减少,对减缓洞庭湖的淤积速度有利,从而对防洪有利。
2. 出流受阻:荆江河段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