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x

上传人:crh53719 2022/8/2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金融服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联系和作用日渐明显
(一)央行货币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行资金上存,致使农村资金外流,进一步限制了信用社筹集资金的能力,出现“一农难支三农”局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宽性与农村金融服务面窄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供、销形成“链条”运行机制,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的试金石。而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存在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面窄的问题。三架支农金融“马车”现状是:农业发展银行只对粮、棉、油收购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作用十分有限。农业银行由于经营战略的调整,县域业务逐步收缩,撤并大量机构。目前真正担当支农任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等落后。一是支付结算系统落后。农村信用社由于受人员素质、交通、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一些企业本应就地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帐户,但因农村信用社汇路不畅,纷纷到商业银行开立帐户。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不足,科技含量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在支付结算中仍以现金结算为主,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使用较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
(三)信贷资金缺乏必要的风险规避措施。农业的弱势性急需政策的扶持,其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入预期稳定性差。但目前由于农业贷款的担保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大规模的贷款将越来越多,担保问题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配套发展。同时农业本身的保障问题也无法解决,政府部门至今也没有出台农业抗风险保障制度,农业风险较大,农业贷款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其风险就不可避免。
(四)货币政策利率优惠政策提高了农信社的效益,却难减农民负担。目前,国家对农信社已落实的优惠政策仅仅是100%的贷款利率上浮,其结果虽然提高了农信社的信贷资产收益率,但却使最需要扶持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内容加载中...广大农民“享受”了最高的贷款利率。对农信社而言国家并无实质性支出,而是把政策性补贴转嫁到农民身上,以致于农信社在支农的同时仍受到了一些微言,即农信社的额外收益是建立在农民的高负担上。
(五)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经营战略的调整,县域机构大量撤并,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农业发展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单一,象农业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等资金是急需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性来支持,但至今农业发展银行仍未开办这些业务。农业银行现在市场定位很模糊,县支行无信贷授权,基层机构撤并,不能很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六)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理想
一是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金融部门依法收贷,常常是“蠃了官司,输了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没有建立担保中介机构,农村信贷投放的对象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农户,这些承贷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很低,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