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圩区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摘要:在生态保护优先和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文章通过研究圩区开发的历史和南京市高淳县永胜圩规划的项目实践,针对圩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总结了防洪排涝、生态保护、农业发展、村镇建设四个方区规划应遵循以防治水患、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以适宜生活、方便耕作为保障的策略,提供综合效益。
、防洪排涝规划
圩区的防洪排涝规划,应服从全流域需要,根据圩区形成的历史过程,按照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水文情况,合理安排蓄、泄、分(撇)等项综合措施,正确处理流域和地区、干流和支流,上游和下游及洪、涝、旱等各方面的矛盾,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圩区防洪排涝规划应从总体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在总体层面重点研究圩区规模大小和布局问题,以及与外江河道的关系。在详细层面主要是研究单个圩区的防洪排涝问题,即研究单个圩区本身圩堤如何布线,以及节制闸、套闸、涵管、泵站和圩内配套排涝河道的布设等问题。
、生态保护规划
圩区属于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圩区生态保护规划应遵循“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应保障圩区水环境、绿化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按照区域生态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引导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发展,保护和修复脆弱区的生态系统。
水环境整治要结合拓宽和疏浚中小河流,优化小河小沟布局。杜绝河网水流不畅,防止断头河道多、水流不出和河流太多太小、水流不动。河道绿化在水生态修复和吸收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河道水质的好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河道和河畔植被间的水循环和物质交换被阻隔或被破坏。河道植物种植以乡土植物为主,尽可能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现水生、湿生和中生植物分布的连续变化过程。
、现代农业布局规划
针对圩区优质的土壤资源、广阔的水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圩区的生产力布局应强调环境准入和高效、高产、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圩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农业生产区和农业观光休闲区是圩区主要的两大功能区。
圩区有着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广阔前景,尤其是水质清新的宽广水域,在发展水产业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宽大的工作平台。圩区农业生产区可按照“特色+规模+科技”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区域特色浓郁的主导产业,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集聚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使特色经济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其拉动作用。圩区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特种水产、水生蔬菜、水禽等“三水”产业,特种水产养殖包括鱼、虾、蟹、鳖、蛙、蚌等,水生蔬菜包括莲藕、菱、莼菜、茭白、水芹、慈姑、荸荠等,水禽包括鸭、鹅、雁等。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发展圩区农业旅游,应在项目、设施、环境、交通等方面整体策划和规划,在“水”上足做文章,避免与周边地区观光农业项目雷同。
、小城镇、新农村规划
圩区小城镇、新农村规划需注重研究圩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条件。圩区普遍特点是人口多,密度大,河水道分割严重,地块零碎、规模小且多为条状,防洪要求高,取土难度大等。因此圩区规划不能囿于传统规划思路中的块状、团聚状模式,环路、填河建街的思路不符合地方实际,但安于现状“一字长蛇”式布局方式也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圩区居民点规划应宜依地而行、顺势而进,充分利用圩区或疏或密河流和或宽或窄塘浦,彰显水乡特色,村庄功能应布局紧凑、空间形态结合用地条件,可为放射、可为半岛,可依河而建、可围塘而筑。
6、高淳永胜圩规划
、项目概况
高淳县位于南京市南部,历史上是沟通苏皖两省的经济走廊。高淳地处湖盆平原,以低洼圩区为主。高淳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素称“渔米之乡”。永胜圩位于高淳县西南部,东接固城湖,西临横溪河,北隔固城湖与高淳县老城区相望,南隔港口河与安徽省相邻,。
基地内部地势低洼,水网纵横,水塘密布,圩区呈塘浦方格状、道路横平竖直的肌理特征。
、条件分析
(1)生态保障:要求太湖流域加强生态修复,强调区域协作。固城湖作为协调区之一,有较强的生态环保要求。
(2)城市需要:高淳县城为水乡特色和古镇风貌的现代化湖滨城市。永胜圩是体现水乡特色的重要地区。
(3)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