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
摘 要:托尼·巴赞曾说:“思维导图是一种集聚自主学习、管理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可视化多种功能的图形技术。”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一定优势,可活跃学生思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帮助作为关键词,由这个关键词引出“水稻育苗保温”案例,再延伸出“你知道吗?”这个分支,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水和沙土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强?”等等。其中,对于思维导图中“水稻育苗保温”案例的设计,可采取图文并茂设计形式,以刺激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在物理课堂上会涉及很多概念教学,对于速度、机械运动、摩擦力、浮力等物理概念的教学,若一味采取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将影响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效果。此时,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中,更利于学生牢牢记住这些概念,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知识结构。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概念课教学,可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由此点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
以《力》一课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力”这个概念,可先围绕“力”设计一个概念教学思维导图。
接着,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力的引入”思维导图,把“引入”作为关键词,设计“小树弯腰”和“介绍神五飞天”两个分支,并由“小树弯腰”延伸出风的作用。当学生观察完思维导图内容以后,教师提问:“小树为什么弯腰?”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内容回答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先为学生展示“力的作用”思维导图,由“力的作用”关键词引出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两个方面内容。待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后,再为学生出示“力的符号(F)”思维导图。整个概念教学过程,学生将通过观察思维导图深刻记忆力这个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课教学阶段,为了避免以讲代做现象的发生,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应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将思维导图引入实验课上,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某一物理实验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信息。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整合相关实验课信息,可利于提高物理实验课教学效率,从根本上避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设计上,取得更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以“平面镜成像”物理实验课为例,在这一节实验课开始之前,可先借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思维导图,以“平面镜成像实质”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向四周发散,延伸出提出问题、假设、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结论六条分支。其中,在“实验步骤”分支设计上,采取图文并茂设计形式,清晰标注出本次实验有安装器材、找像的位置、测量、重复3~4次实验、记录数据几个实验步骤。当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法以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物理实验室展开实验操作,从中体会到物到镜的距离和像到镜的距离相等等实验结论。
在物理知识学极为重要,可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忆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快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而在记笔记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正确的方法。对于此,可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记录笔记。如此,能够简化物理知识学录